Sent to you by Richie via Google Reader:
揭开油价涨多跌少之迷
时寒冰
在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发改委宣布下调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对于成品油价16个月来的首次下调,公众似乎并不领情。其理由是:国内油价一直是涨多跌少。
民众的这种感受是有依据的:2008年6月20日,国际原油价格接近140美元,国内93号汽油的价格是每升6.2元;2009年7月28日,国际原油价格为70美元,几乎腰斩一半,而国内93号汽油的价格是每升6.19元;今年10月9日的国际油价是80美元,而国内93号汽油的价格都已经站在7元之上,北京达到了每升7.61元。
对于上述说法,发改委并不同意。他们的理由是:在成品油调价操作中,每逢国内油价需上调时,考虑到对下游行业影响以及通胀压力,国家不仅适当控制调价幅度,还经常推迟调价时间;每逢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下跌时,国家即按当时国际市场油价与上一次调价时水平所对应的降幅及时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
按照发改委的说法,他们对油价的上调其实还少调了,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么,我们现在用的93号汽油,早已经在每升8元以上了,而不是现在的7元多。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发改委调整油价,依据的是他们制定的一个游戏规则。2009年5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第六条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从此开始,发改委对油价的调整有了一个基本的操作规程。但是,这个"22日工作日"规则有利于油价上调,而不利于油价下调。
油价的运行有一个规律,上涨的时候,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一旦涨幅超过4%,油价上调就变得顺理成章。而下跌的时候往往是急跌,跌幅迅速超过4%,民众都觉得要调油价了,对不起,还没有到22个工作日呢。等22个工作日快结束时,油价往往已经开始反弹,4%的跌幅又被吞噬掉一部分。于是,油价达不到下调的标准了。随后,油价可能又大跌了,但这次跌和上次的跌幅不累积在一起计算,而是以"连续22个工作日"重新计算。简言之,以前跌的白跌了!由此,导致国内油价下调几率很小。
那么,即使油价下跌满足了22个工作日,又会怎样呢?其中同样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漏洞。油价下跌的时候往往速度快,幅度深,由于国内油价向下调整的幅度并不是与国际油价的跌幅保持协调的:当油价深幅下跌时,国内的油价并没有同比例的调低,而是象征性地下调。而油价上涨的时候,往往比较缓慢,每22个工作日就可以调一次,上调油价的幅度也未作明确规定,往往可以多上调一点。这样,就会导致国内油价出现上调多而下调少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国际原油价格在接近140美元时,与国际油价在70美元时,国内油价几乎不变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个"22个工作日"的游戏规则其实是个非常"天才"的设计,它利用一个看似合理、公平的游戏规则,制造了一个不公平的结果。
我觉得,这个游戏规则应该修改一下:比如,把国际油价以10美元划分为一个区间,与国内相应的油价明确对应,每当油价涨跌到一个新的区间,就采用新的价格。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说明,此文发表于上海证券报2011年10月13日头版,发表时有删节,且题目改为《油价的"天才"设计》)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时寒冰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