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思想十诫

一、凡事不要抱绝对肯定的态度;
二、不要试图隐瞒证据,因为证据最终会被暴露;  
三、不要害怕思考,因为思考总能让人有所补益;  
四、有人与你意见相左时,应该用争论去说服他们,而不是用权威去征服,因为靠权威取得的胜利是虚幻而自欺欺人的;
五、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六、不要用权力去压制你认为有害的意见,因为如果你采取压制,其实只说明你自己受到了这些意见的压制;  
七、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八、与其被动地同意别人的看法,不如理智地表示反对,因为如果你信自己的智慧,那么你的异议正表明了更多的赞同;
九、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要费更大力气;  
十、不要嫉妒那些在蠢人的天堂里享受幸福的人,因为只有蠢人才以为那是幸福。
——伯特兰德.罗素——

2009年11月12日星期四

秦晖:还有多少墙需要拆掉?

秦晖:还有多少墙需要拆掉?
――柏林墙倒塌20周年札记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与风气。通常,当我们无法准确查知这种风气的源头时,
我们就以一场具体的戏剧化事件作为它的原点,尤其是在这个事件蕴含有完美的禁锢与
自由、沉闷与变革意义的时候。可以说,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在历史上恰好扮演了这样
的角色。它代表的不只是东西对峙的终结,它也象征着民众的自由流动、市场的自由扩
张与思想的自由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在柏林墙倒塌20
周年之际,让我们与一些杰出的思想者一起,再次评价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根据东德法律也是犯罪"

1961年8月13日,前东德(民主德国)建立了隔绝东西柏林的"反法西斯防卫墙"。从
此勃兰登堡门内外的两个柏林成为两个世界。在墙的西边没有任何防御措施,老百姓可
以一直走到墙根。而在东边,沿墙一线(包括途经原来柏林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和斯普雷
河边的景观地带)宽一百多到数百米的建筑全部被推平铲光,形成一条严禁民众接近的
无人区(人称"死亡区"),其间有铁丝网栅栏、军车巡逻道、�望塔、钢筋水泥碉堡
、自动信号报警和机枪自动射击装置、警犬巡逻线、探照灯和高杆式强光照明灯、车辆
陷坑、松土地带、哨卡岗楼密布,完全是一个恐怖地带。面对西方的指责,东德政府最
有力的辩护就是:这一切并不具有对西边的进攻性,它只是"防卫墙",是防御性的。
东德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拥有防卫的权利。

没错,柏林墙的确是"防御性"的,从来没有人指责这道墙具有军事进攻的功能。问题
是它要"防御"谁?柏林墙存在的28年记录铁证如山地表明,它从未对任何一个西边的
人进行过火力拦截,因为根本没人试图闯入。但是,它却以火力射杀了有名有姓的201
名东德公民,而除了想"出去",他们并无任何过错,至于在火力拦截中被打残打伤、
生擒活捉的东德人就不知多少了。显然,柏林墙并不是用来进攻西边的,但它也不是用
来"防御"西边的。它就是一道拦截"自己人"外逃的天堑,一道为东德公民设下的天
罗地网。

关于柏林墙的评价,我以为如下一段话堪称经典: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
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在这样的墙里面是什么地方?那不就是监狱吗?"

的确,被这样的墙"保护"起来的东德不像一所巨大的监狱吗?但即便是监狱,对试图
"越狱"者不加警告就射杀也被认为是残忍,而沿柏林墙的许多机枪自动射击装置就具
有这个功能。因此统一以后这种"对试图越墙者格杀勿论"之举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审判
的罪行。但是两德统一是协议实现的,对前政府的政治行为似乎也不应追究个人责任。
当然,舆论的谴责是没法禁止的。而面对舆论谴责,一位前东德领导人辩解说,柏林墙
下的死亡只是执勤军人的随机应变造成的,东德官方并没有下达"越墙者格杀勿论"的
正式命令,因为"我们东德的法律也不允许"这样草菅人命。如果真有这样的命令,"
我们当政时也是要追究的。"

然而他不说还好,不久,人们在东德档案中果真就发现了这样一份"格杀勿论"的正式
命令,而且上面还有许多政治局委员的签字。这下坏了:按东德领导人自己的说法,即
使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这样的"格杀勿论"也是犯罪,下令者要承担责任。统一后的
德国如果根据那时在东德并不生效的西德法律给他们治罪,那就有政治报复之嫌。但是
如果统一前在东德境内杀人放火的刑事犯在统一后就没事了,恐怕也不符合常情。所以
许多人认为,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也属犯罪的行为,统一后并无免受追究之理,这被认
为是纯粹的法律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而且人命关天的案件时效也长,现在时效并没有
过去。于是法庭"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进行了审判,一些人为此受到了惩罚。笔者不
想评价这种追究是不是合适,但"即使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也是罪行"的说法,无疑已
足以把柏林墙及其策划者钉在了耻辱柱上。

建墙之前:两种占领政策

1945年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英、美、法、苏之间的联盟关系因为对手的消失失去了
存在的基础,但分割德国是它们共同的想法,在《波茨坦协定》中几国首脑就军事占领
柏林进行协商。戴高乐说,各占领区"按照自己认为应当的办法,管理自己的占领区"
。斯大林也说,谁攻占的地方,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强加于它。两个德国就此产生。

1949年民主德国在苏占区成立,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东西占区成为两种制度较量的场所。苏联要把东德变成自己的卫星国,控制与汲取是主
要思路。首先在战后赔偿问题上,各占领区实行完全不同的政策。苏联的策略是"榨取
德国赔偿本国",它向德国方面提出100亿美元的赔偿。战后的德国没有能力偿还这样
巨额的战争赔款,苏联便拆除德国的工厂设备,利用德国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战俘无偿
进行实物赔偿。为此苏联从它的占领区拆走了80%的重工业设备。到1948年,苏占区的
1900家工厂被拆除,其中1700家是整体拆迁,由于大规模的拆除,东德的生产能力下降
了50%.此后很长时期,东德的每七个工人当中就有一个为苏联人干活。此外苏联还把大
量的农产品运回本国,据统计,通过这种方式,苏联大约从东德索取了价值150亿美元
的赔偿,使东德如牛负重,长期无法重振经济。另外苏联把法本、克虏伯等大型企业没
收后改造为苏联股份公司。本来战后的生活就十分艰难,还必须向苏联提供大量赔偿,
使东德不堪重负。

而西德是东西方对峙的前沿,在冷战加剧的情况下,为了抵制苏联的势力,英、美、法
与苏联的思路完全不同,开始实行经济扶植政策。西德只向西方战胜国提供了原定数额
2%的赔款。1948年6月英美为成立联邦政府、起草德国宪法和占领法,在西占区实行币
制改革。苏联为了反击,于6月24日全面中断通往西部的水陆运输,对西柏林进行封锁
。美、英、法不计代价,耗巨资通过空中走廊飞行运输,给西柏林居民供应各种物资,
前后持续达324天。在这将近一年封锁期内共空运140万吨物资,近20万航次,仅空运费
就达2.5亿美元。在密集的运输中飞机失事24架,机组人员死亡48人。这一切如今都记
载在了原柏林滕佩尔霍夫机场楼前竖立的"柏林大空运"纪念碑上。在那些日子里,柏
林人看到的是这样对比鲜明的图景:苏联人从地面上把德国的东西一列车一列车地拉走
,而英美则从空中一架接一架地用飞机把来自西方的东西源源不断送进德国。

与此同时,美国从1946-1950年在西占区共发放16.202亿美元的救济款。1948年根据"
马歇尔计划",联邦德国获得近16亿美元援助。美国还在德国开设"特殊账目"用于国
内的财政补贴,截止到1975年为该账目提供了大约110亿美元的贷款,这被称作是西德
经济起飞的"第一推动力"。

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赔偿之后在重建经济时,东德不能不完全照搬苏联体制,以强制性的国家计划调节扼杀
了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和个人积极性,大搞集体化和重工业化。从1945年到1948年,东德
把3000多家私营企业变成国有企业,从1950年起推行农业集体化,虽因农民抵制一度放
松,但从1958年起集体化步伐又重新加快,一年中集体化的比例就从25%上升到58%,
1960年一下子达到86%,这种集体化完全是强制性的。与此同时,由于大量没收没有按
时交税的手工业者的资产,各种商品供应立即紧张起来,这在德国人中引起极大的反感
。尽管计划经济可以让老百姓勒紧裤带尽量投资,使工业较快得到重建,但人民生活艰
难。从苏东阵营内部看,应该说东德的经济是成功的。到20世纪70年代,东德已成为苏
东阵营中经济最发达者,但即便如此它的绩效仍无法与西德相比。而且再"科学"的计
划也无法解决人们的消费偏好和自由发展的诉求,20世纪80年代后,东德的"科学计划
"潜力近于枯竭,经济出现停滞。1989年东德的经济增长率仅为2%,昂纳克下台以后承
认,苏联推行的计划经济"是一种最糟糕的计划,它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的"。

在西德则是另一番图景。美国人把西德的管理权很快移交给了德国人,1947年美国实行
"马歇尔计划",大量资金注入西德。1949年6月《联邦德国宪法》通过,西德建立了
既发挥市场竞争活力又注意社会平等、福利保障的"社会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体
制。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超过战前的水平,从1950年到1965年联邦德国累计投资2281
亿美元,促成经济高速增长,从此开始了15年的"莱茵奇迹"。1950-1965年,西德年
平均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3.3%和15.8%,1965年的贸易额是1950年的8倍,20世纪60年
代西德国民总产值超过英法两国,20世纪80年代西德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经济大国。而
早在1971年,西德的外汇储备便达到186.57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战后两个德国各自形成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加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圈。
1950年民主德国加入"经互会",70%的出口面向"经互会"国家进行"账面卢布结算
"的"内部交流",脱离国际前沿,缺乏竞争机制,走上封闭式的经济发展道路。而西
德在1951-1952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资本的流
动,为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而比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人民实际生活。战后东西两边都为应付时艰一度实行过配
给制,但西德1950年就取消了配给制,很快自选超级商场满街,市面繁荣,消费旺盛。
而东德到1958年才取消配给,但商品的匮乏和单一依旧。在生活、住房、就业、医疗各
方面都是西强东弱。东德为此提出"先生产好,后生活好"的口号,让人寄希望于缥缈
的未来,而西德无需口号,明摆着的"生活好"已经有力地证明它的生产也绝不差。为
了抵制西柏林繁华的选帝侯大街上高档商品和花花世界的诱惑,东柏林大搞形象工程,
建立了引以为豪的东欧最高的电视塔。但却立即传开了有关此塔的两个政治寓言:一是
"圣徒十字"传说,电视塔上部观光大圆球的玻璃在阳光下反射出醒目的十字光,被认
为是对无神论的东德统治者不满;二是"斜塔"传说,据说由于人们在观光球上都挤在
西边看那被大墙阻隔的西柏林,塔都被压得向西倾斜了。

"6・17事件"与逃亡潮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时,东欧各国都长出了一口气,人们认为压在头上的"紧箍咒"
应该松动了。但1953年5月,东德政府却以行政命令把各企业的劳动定额一律提高10%,
并且不增加工资,还威胁要开除那些以罢工示威来反对提高定额的工人,要"把一小撮
隐藏在工人队伍中的特务揪出来"。6月16日东德《论坛报》发表社论说,提高劳动定
额是"工人阶级义不容辞的责任",激起众怒。当天建筑工人率先罢工,6月17日东柏
林大批工人在斯特劳斯广场举行罢工集会,工人们提出了罢工的九点要求:不能降低单
位定额工资的数量;降低生活费用;举行秘密和自由选举;禁止迫害罢工工人;实行言
论和新闻自由;撤走苏联占领军;释放全部政治犯;遣返所有战俘;取消对人民的监视
。6月17日罢工席卷了整个东部德国,除柏林外,腾费尔德、哈雷、莱比锡、梅塞堡、
勃兰登堡、德累斯顿、格尔利茨等地纷纷加入,总共有近272个区30万人参加罢工,一
些知识分子、复员军人和警察也加入罢工队伍,甚至西柏林的部分工厂也冲破警察防线
前来声援东部的工人。有几个人登上勃兰登堡门把红旗换成了联邦德国的旗帜。结果苏
军宣布戒严令,不允许三人以上在街头聚会,违者按占领国战时法论处,并先期出动了
一个装甲师来驱散游行,在冲突中军警开枪,造成流血事件。"6・17事件"是东欧第
一次表现出反对斯大林模式的工人起义,为了纪念此事,西柏林把通往勃兰登堡门的一
条主要街道命名为"6・17大道"。

"6・17事件"后东德的逃亡潮愈演愈烈。1945年东德有人口1664万,1949-1961年间就
有350万人逃离东德,也就是1/5的人口跑掉了。而这时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里东德还算
是最好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1958年达到8%,被赫鲁晓夫称作"社会主义的橱窗"
。苏联不能容忍东德成为"逃亡的橱窗"。1958年11月赫鲁晓夫发出"最后通牒",要
接管前往西德的通道,结果导致"柏林危机",反而更加剧了逃亡潮。1959年逃亡14.4
万人,1960年20万人,1961年建墙前每月就逃亡10万人,而建墙前的两个星期就有4.7
万人逃走。据说由于技术人员和劳动力流失,东德的损失大约达到1200亿马克。在这种
窘境中,1961年华沙条约组织开会批准建墙的决定,"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高墙终于
竖立。

"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高墙倒了

1961年8月东德的特种兵以"玫瑰行动"的代号迅速在东西德之间架起了一道铁丝网,
后来被钢筋水泥所代替。从1961年8月13日建成,到1989年11月9日拆除,柏林墙一共存
在了28年。在纪念柏林墙建立20周年的时候昂纳克说:"由于构筑了'反法西斯防卫墙
',我们才捍卫住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成就"。但是靠高墙和火力拦截把人圈禁起来才能
"捍卫"的"主义",还是人们当年梦想的那种人类理想吗?

柏林墙建成后人们的逃亡史变得更加血泪斑斑。游泳、挖地道、跳高楼、用重型汽车硬
撞、自造潜水艇、热气球、滑翔机、弹射器……,许多逃亡故事都已成为广泛流传的经
典,笔者也就无庸赘述了。只就柏林墙的隔离功效而言,从建墙前每年十几万、几十万
人逃亡,到建墙后1961-1980年"只有"17.7万人成功逃离,每年约为八九千。

1987年苏联对东欧的政策改变,严格控制东欧的传统被放弃。1987年《苏联外交通讯》
刊登戈尔巴乔夫的一篇讲话。他说:"我们无权教导别人,苏联对盟国发号施令的时代
一去不复返了,一切事情必须由苏共盖章批准的做法已经结束"。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
苏共28大和第19次代表会议上明确否定了苏联控制东欧集团的原则,他表态说,"以任
何方式、甚至军事方式从外部将一种社会制度强加于人"都应该受到谴责。

在变革潮流冲击下,1989年5月率先实行多党制和民主化的匈牙利宣布匈奥边界自由通
行,大批的东德居民前往匈牙利旅游,然后取道奥地利进入西德。在10月初就有近4万
人以这种方式逃离东德。10月7日是东德40周年国庆,第一个反对党东德社会民主党此
时成立,他们要求"民主、自由和人权",要求新闻自由和出境自由,第一次有人公开
提出拆除柏林墙。10月9日,统一社会党的中央委员、民主德国作协主席赫・康德在《
世界青年报》发表的公开信中说:"我们必须承认现实,失败就是失败","大批公民
出走的原因,我们必须从自身寻求解答。"迫于四周近邻的民主化浪潮,"禁锢政策"
已失去意义。10月23日,政治局委员库・哈格在国家电视台宣布,所有东德居民均可获
得申请护照出境,政府予以批准。11月1日开放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大批东德人借道捷
克前往西德,一周内出走的人数多达50万,"出走潮"已成为无法阻挡的滚滚浪潮。9
日晚,两德将过境站全部开放,人们从广播和电视上得知这一消息后,潮水般地涌向柏
林墙,涌向西柏林、涌向西德,人们骑在墙上狂欢,手持各种工具奔向柏林墙,柏林墙
坍塌了!

转型20年众说纷纭

星移斗转,转眼柏林墙倒塌20年了。我们来到柏林,这里是一派庆祝气氛。勃兰登堡门
东边,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上装设了覆盖整栋大楼的节庆彩画。而在西边,勃兰登堡门
前原来柏林墙的基址处竖立起一个由十余条游艇倒扣叠成的大型纪念装置,周围有许多
讲述柏林墙历史的看板。出售"柏林墙纪念品"的摊贩生意兴隆,扮演当年边界检查站
东、西双方军人的模特忙着与游客照相赚钱,一队孩子在墙址标志线旁认真地听老师讲
解历史……

但是关于柏林墙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尤其是柏林墙倒塌后20年前东德地区的发展,还是
众说纷纭。

10月23日我在德国统一后新修的柏林中央火车站――一座极其现代派的玻璃大厦――等
车去慕尼黑,广播说列车因故晚点,而且要调换站台。在号称国民严谨守时的德国也有
这种事,令我感到意外。这时一个站台值班的老职员莱因哈德先生看出我的焦躁,上前
解释事故缘由。于是通过送行友人的翻译我们聊了起来。聊得高兴了,他还解下DB("
德国铁路"公司)的胸牌,抽出名卡后送给了我。他说他在铁路工作已经30多年,统一
前在东柏林的车站,统一后到了这个新的中央站。

据他所说,统一前他在东德的工资只有西德的一半,统一后已经与西德工资持平。但实
际上,统一前东西德的铁路运营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两边的铁路都是国营的,工作
都是"铁饭碗"。统一以后前东德地区搞私有化,连西德原来的国营部门也波及了。现
在德国铁路公司虽然还是国家控股,但股份已经多元化,私人股已经有三分之一左右。
而且公司进行了分拆,以便引入竞争机制。莱因哈德对这种转制似乎颇有微词,说是现
在铁路的运行波动大,也不如原来守时。因为职工流动多了,业务素质不如从前。像他
本人这样的几十年老职工还能拿到终身合同,但年轻人的合同年限就比较短,工作不稳
定,也不如过去安心。由于失业率高,前途不确定,不少年轻人都不愿意成家。他的女
儿27岁了,也还是单身,工作不断在换(说到这,他摇头叹息着)。他还认为,过去人
们互相关心,交往密切;现在则是各顾各,关系淡漠多告。最后我问他,总的来说你觉
得统一前好呢,还是统一后的情形好?他肯定的说,那当然还是统一以后好,否则我们
不愿意,怎么统一得起来?

这位老职工的话很有代表性。事实上德国统一后,通过西部向东部的大量"输血",东
西马克1:1兑换,全盘引进西部的社会福利与劳工权益保障机制,东西德的居民收入差
距迅速缩小了。就像那位铁路职工莱因哈德,统一后的工资就涨了一倍。但也恰恰因为
东德没有了廉价劳动力和其他廉价要素的"优势",西部制造业资本宁可远赴中国,也
不大愿意来东部投资。原来东德的制造业企业垮掉了,新的制造业却没能发展起来。而
仅靠服务业和替代产业的发展虽然可以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却无法解决制造业衰落后留
下的失业问题。这使许多东德人不满。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公共服务。德国的个人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由联邦财政支持的
,医疗、养老、失业保障都有全德统一的制度安排。但教育虽然也如欧洲福利国家的传
统,是由政府来办(这与拥有发达私立教育体系的美国完全不同),然而却不是联邦,
而是州政府负责。由于东部"新联邦州"财政普遍比西部老州拮据,教育也就很不景气
。像位于西柏林的柏林自由大学,"冷战"时是西方的学术橱窗,为了抗衡东柏林的洪
堡大学,西德不吝拨款。统一后东西柏林合并成新的柏林州,大学就归州财政管了。偏
偏柏林州财政如今很困难,自由大学也不得不裁员缩编,很多机构被撤销,不复往日盛
况了。基层学校也受财政困境影响,据说许多地方由于教师工资不如西部,好教师都"
走西口"去了。幸亏如今欧洲一体化,波兰等收入更低的转轨国家来了不少外籍教师,
于是那里波兰老师教德国孩子就成了学校的常见景观,有人抱怨道:"我们孩子讲的德
语怎么有波兰口音?"

这种情况能否避免?前东德的转轨过程是否犯了什么大的错误?20年后人们仍然有不少
争论。由前东德执政党改组来的民主社会主义党(如今已与西德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
拉方丹派"合并为"左翼党",但三方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对这一过程批评甚烈,他
们认为统一过于急躁,由于实际上是西德接管,东德经济丧失了自我改造的机会,造成
如今的制造业衰落。东德前执政党最后一任总理、现在也是左翼党元老的汉斯・莫德罗
先生对我说:就是要私有化,也不能像托管局那样破罐子破摔,而应该像匈牙利人那样
,先投资把企业改造得有个样子,再卖个好价钱。

牢骚归牢骚,厌恶就是厌恶

但是即便在前东德,很多人也不认为上述说法是可行的。如奥德河畔法兰克福欧洲大学
转型研究所的威尔・戈斯教授就对笔者说:现在的问题的确很多,但他认为,柏林墙一
倒,如果统一拖延,东德人出走西德的大潮就会不可收拾。而要很快统一,不搞统一货
币和东西马克一比一兑换就无法安定东德民心。而搞了这个,东德也就基本没有了廉价
劳动力优势,很难像中国那样吸引投资。所以他认为,现在的一些问题其实难以避免,
而比实际做法更好的转轨方式只是说说而已,其实很难行得通。

但无论如何,如今前东德人对于统一20周年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们一方面欢迎和庆祝这
个意义重大的日子,一方面对20年来的经历有很多牢骚。这后一方面最明显的证据莫过
于"左翼党"在最近这次选举中的成绩。有朋友说,由于"左翼党"在柏林州是执政联
盟成员,所以20周年庆祝活动还比较低调,否则就更热闹了。

不过正如那位铁路公司职工莱因哈德所言,牢骚归牢骚,他们对统一前后的变化总的来
说心里是有杆秤的。对现状的牢骚和对柏林墙的厌恶并不矛盾。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由
前东德民社党、西德社民党"拉方丹派"和西德共产党三方组成的"左翼党"主要的选
民基础都在东部,但这个党内最"左"的言论,包括怀念柏林墙的言论却全都来自西部
。西德共产党是1968年学生运动极左派建立的小党,在人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东德体制的
西德,这些人的言论经常口无遮拦。如原德共成员韦格纳在州议会上就为前东德秘密警
察和柏林墙辩护。但她的话立即在东部"同志们"中引起强烈反感,导致她被左翼党开
除。如今的左翼党大部分成员来自前东德,却奉来自西德社民党的拉方丹为党首。(可
堪对比的是德国"右派"却选了个来自前东德的默克尔当旗手。)该党议会党团领袖居
西不久前声明,任何关于"专政"的思想都与我们党不相容,这显然也是针对一些西德
极左派的言论。

前东德老百姓,包括左翼党的选民对现状再不满,他们毕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没有谁
比他们更明白柏林墙意味着什么。今天在柏林墙保留下来的最著名的一段"涂鸦墙"(
正式名称是"东边画廊")上,有一幅很大的墙画最引人注目,它画的是一群各种肤色
的人正在兴高采烈地拆墙,标题是"还有许多墙需要拆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
在此留影,自然,我也在其中。

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转:现任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国务委员申报的个人资产情况

现任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国务委员申报的个人资产情况
 
(2004年)五月十四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内部公布了现任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国务委员申报的个人资产情况,其"清 廉"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开始试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纪委,近日下达了《关于国家公务员申报经济来源、资产公布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中央委员、省部级干部今年十月一日前试行;地厅级干部,明年七月一日前试行。

据悉,明年中共六中全会将对财产申报制度进行审议,再送全国人大,列入《公务员法》草案,待通过。

作为"示范",五月十四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内部公布了现任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国务委 员本人资产情况,并附有说明:

(一)不包括配偶、子女;

(二)不包括国家分配的住房、原干部福利房;

(三)不包括有价物品(如字画)。

这次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国务委员的个人财产申报,是今年四月中旬进行的。资产来源、资产值,是截止三月底的申报数,资产来源包括薪酬、稿酬、国债券。

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申报的个人财产

以下是今年5月14日,现任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国务委员申报的资产情况。

胡 锦 涛:5万5千元;
吴 邦 国:10万元;
温 家 宝:4万8千元;
贾 庆 林:22万6千元;
曾 庆 红:7万6千元;
黄 菊:19万元;
吴 官 正:12万6千元;
李 长 春:14万8千元;
罗 干:2万8千元;
吴 仪:12万4千元;
王 乐 泉:15万元;
回 良 玉:18万元;
王 兆 国:18万5千元;
刘 淇:8万6千元;
刘 云 山:6万元;
张 立 昌:10万元;
张 德 江:15万5千元;
陈 良 宇:28万元;
周 永 康:12万元;
俞 正 声:14万元;
贺 国 强:16万5千元;
郭 伯 雄:6万元;
曹 刚 川: 8万8千元;
曾 培 炎:23万元;
王 刚:8万元;
唐 家 漩:7万元;
华 建 敏:25万4千元;
陈 至 立:21万5千元。

部份高官的"福利房"

以下是部分已申报资产的政治局常委、委员、国务委员调京后,在原任职期获分配福利房的情况:

吴 邦 国:上海襄阳路别墅一幢;

贾 庆 林:厦门别墅一幢;

黄 菊:上海襄阳路别墅一幢、青浦别墅一幢;

曾 庆 红:上海青浦别墅一幢;

李 长 春:大连、珠海各有别墅一幢;

王 兆 国:厦门、珠海各有别墅一幢;

回 良 玉:无锡太湖别墅一幢;

贺 国 强:厦门、重庆各有别墅一幢(近期已被迫上交);

华 建 敏:上海衡山路别墅一幢、青浦别墅一幢;

陈 至 立:上海宛平路公寓一层、青浦别墅一幢。
 
 

2009年9月8日星期二

外交部要求加拿大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加拿大是怎么答复的呢?

格吉勒图

外交部要求加拿大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加拿大是怎么答复的呢?

                        -------摘录


   (一),台湾并非加拿大所拥有的领土,所以加拿大没有权利承认台湾主权归属于谁。如果是加拿大所拥有的北极圈诸小岛与中国有争议,加拿大才有权力承认其归属。这是从罗马法以来的所有权法理,国际法当然也依此原则适用。
   (二),没有任何国际法理论使加拿大有"权力"承认、或有"义务"承认与它无任何关系的台湾的主权归属。中国要求加拿大做这种承认毫无道理。
   (三),即使加拿大承认台湾史中国的一部分,实际上并无任何效果和意义。因为加拿大国民、飞机、船舶要进入台湾,拿北京政权所发签证根本无效,还是要向台湾当局申请签证,承认其对台湾实效统治,这等于是立刻又以具体行为否认台湾史中国的一部分。
    (四),加拿大若在国际条约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依照条约必须履行的原则,加拿大势必派兵攻占台湾,负责把台湾交给中国,这是多梦荒谬的一件事。 
    (五),台湾如果的确属于中国,则北京政权又何必要求各国承认?例如,海南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根本不必要求他国承认。反之,台湾若非中国领土,中国即使到处去要求他国承认,实际上也没有国际法效果。如果台湾是有纷争的领土,中国也应当去找与该领土有关的当事国交涉及承认才有国际法效果。强迫无关的第三国承认是毫无意义的。


        加拿大外交部的回答让你不得不佩服......

原文: http://bracelet2705.blog.sohu.com/131230008.html?act=1252393375771#comment

 

2009年9月7日星期一

用贪官、反贪官

用贪官、反贪官

作者: orionhe

宇文泰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当他模仿曹操,作北魏的丞相而"挟天子令诸侯"之时,遇到了可与诸葛亮和王猛齐名的苏绰。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三日三夜。其中到底说了些什么,史籍中并无记载。而在下有幸得到一部千古不外传的秘籍,是专门讲述治国之道的书,其中就有一段就说到二人的这次谈话,现为读者节录如下:
宇文泰问:"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
宇文泰问:"如何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文泰不解的问:"为什么要用贪官?"
苏绰答:"你要想叫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给人家好处。而你又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们,那就给他权,叫他用手中的权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处了吗?"
宇文泰问:"贪官用我给的权得到了好处,又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苏绰答:"因为他能得到好处是因为你给的权,所以,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就必须维护你的权。那么,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你要知道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没有贪官维护你的政权,那么你还怎么巩固统治?"
宇文泰恍然大悟,接着不解的问道:"既然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反呢?"
苏绰答:"这就是权术的精髓所在。要用贪官,就必须反贪官。只有这样才能欺骗民众,才能巩固政权。"
宇文泰闻听此语大惑,兴奋不已的说:"爱卿快说说其中的奥秘。"
苏绰答:"这有两个好处:其一、天下哪有不贪的官?官不怕贪,怕的是不听你的话。以反贪官为名,消除不听你话的贪官,保留听你话的贪官。这样既可以消除异己,巩固你的权力,又可以得到人民对你的拥戴。其二、官吏只要贪墨,他的把柄就在你的手中。他敢背叛你,你就以贪墨为借口灭了他。贪官怕你灭了他,就只有乖乖听你的话。所以,'反贪官'是你用来驾御贪官的法宝。如果你不用贪官,你就失去了'反贪官'这个法宝,那么你还怎么驾御官吏?如果人人皆是清官,深得人民拥戴,他不听话,你没有借口除掉他;即使硬去除掉,也会引来民情骚动。所以必须用贪官,你才可以清理官僚队伍,使其成为清一色的拥护你的人。"
他又对宇文泰说:"还有呢?"
宇文泰瞪圆了眼问:"还有什么?"
苏绰答:"如果你用贪官而招惹民怨怎么办?"
宇文泰一惊,这却没有想到,便问:"有何妙计可除此患?"
苏绰答:"祭起反贪大旗,加大宣传力度,证明你心系黎民。让民众误认为你是好的,而不好的是那些官吏,把责任都推到这些他们的身上,千万不要让民众认为你是任用贪官的元凶。你必须叫民众认为,你是好的。社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不是你不想搞好,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执行你的政策。"
宇文泰问:"那有些民怨太大的官吏怎么办?"
苏绰答:"宰了他,为民伸冤!把他搜刮的民财放进你的腰包。这样你可以不负搜刮民财之名,而得搜刮民财之惠。总之,用贪官来培植死党,除贪官来消除异己,杀贪官来收买人心,没贪财来实己腰包,这就是玩权术的艺术。"

 

http://jinpaiclub.com/index.php?id=20965

2009年9月2日星期三

龙应台:巨人你奔往哪里?

龙应台:谁,不是天安门母亲?

龙应台:谁,不是天安门母亲?──献给丁子霖

文章摘要: 没有一个真正富强的国家不把人才当做国宝的,或者应该倒过来说,不把人才当做国宝的国家,不可能真正富强。回首五十年,一整代菁英被「反右」所吞噬,又一整代被「文革」所折断;「June Fourth」,又清除掉一代。五十年共产党的历史简直就像一只巨大的筛子,一次一次把国家最珍贵的宝藏筛掉。一路抛弃宝藏,巨人你奔往哪里?



作者 : 龙应台,

十五年前,我是一个怀孕的女人,在不可预知的机缘里,走了三个广场: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东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莫斯科的红广场。那是动荡的一九八九年。

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我来到北京。清晨时刻,雾,还锁着昏昏的建筑,覆着疲惫的人群,广场在朦胧中却显得深不可测,像秘密无声的山谷。

但是你知道山谷不是空的,一波一波的回声涌动,推着历史的隆重自转。一八九五年甲午战败后的呼喊,在一九一九年一战之后得到呼应;一九一九年的呼喊,「要民主,要科学,要国家富强」,在一九四九年得到庄严的呼应:「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对着一九四九年的庄严誓词,一九八九年发出呼喊──

没有人想到,回应誓词的是屠杀的枪声、坦克的震动,和长达十五年的灭音。

可是亚历山大广场上人潮汹涌,上百万的东德人每天上街,高举着拳头,要求开放边境,要求民主自由。突然之间天安门的枪响传来,德国人走在街上,脸上有血色的愤怒,但是心里有白色的恐惧:天安门的屠杀,是否也会在东柏林发生?

我到了柏林城外,想感觉一下乡村的情绪。中午的太阳辣辣地照着,小村广场上只有一只老狗趴着打盹,看起来安详静谧。但是在广场地面上,有人用粉笔画了什么,白白的一片。我走近去看,画的是一个中枪倒地的人形,四肢呈「大」字打开,中间用德文清楚写着:「天安门,六月四日」。

又过了几个月,我在莫斯科的街头。成千上万的人,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母亲推着婴儿车,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手挽着手,大声呼喊:「自由!自由!自由!」白色的布条横过整条马路,用各种文字写着:「我们不要天安门!」每一条横巷内都藏着军用卡车,卡车里塞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紧抱着枪,全神戒备。

我怀孕的那一年,柏林围墙被人民推倒;苏联帝国轰然解体。事后,我们知道,当呼啸的人民像洪水一样自街头流过,这些党的领导人躲在高楼的办公室里激烈地辩论是否也采用「天安门模式」来保住政权。但是天安门的屠杀太过残酷,给世界的震撼太过剧烈,被过于巨大的罪行所震慑,两个城市的领导人,在最紧迫的时刻,按住了枪口。

柏林围墙崩溃前夕,东德领导阶层乱了手脚,譬如说,对试图越墙逃跑的人民,是否还是一律「格杀」?一个高阶领导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就给自己立了一个分清是非的标准:天安门发生屠杀时,你是站在哪一边?站在人民这一边的,就是对的。这么一想,我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北京的天安门,成为动荡中的东欧用来判别是非的准则、分辨真假的测谎器。

是的,你可以说,中国的血染大地成就了东欧不流血的革命。

2

十五年之后,在香港一个高贵的晚宴上,我遇见了这么一个姿态优雅的上海女性,从美国留学归来,在香港公司任经理,用英语说,「June Fourth?不过是中国进步过程里打了一个饱嗝罢了!」

中国的「进步」,在她身上那么清楚地呈现:经济的起飞已经培养出一整代欣然自得于个人成就而对「June Fourth」一无所知的人。或者并非一无所知,但在物质追逐的游戏中早已接受了一种逻辑,就是说,没有镇压,就没有今天的进步,镇压是进步的必然条件。对更年轻的一代而言,「June Fourth」屠杀则根本不存在。历史的杀人灭迹,由国家执行起来特别专业、特别有效。

中国在「进步」,像一个突然醒过来的巨人迈开大步在赶路,地面因他的脚步而震动。民间社会的自主空间逐渐拓宽,民权观念悄悄萌芽,经济的发展更是举世侧目。二○○八年的北京奥运、二○一○年的上海世博,还没有发生,但是仅仅是预期就已经使得许多中国人觉得光彩万分,心中满溢着强国盛世即将来临的自豪感。

然而有多少人看见,巨人是带着一个极深的伤口在赶路的?

「June Fourth」的镇压,使得无数的中国精英流亡海外。诗人、作家、思想家、科学家、经济学者、未来的政治领袖人才……,这些中国最优秀的头脑、最细致的心灵,被迫留在异乡的土地上,幸运者成为别国的文化养分,不幸者提早凋零殒灭。

没有一个真正富强的国家不把人才当做国宝的,或者应该倒过来说,不把人才当做国宝的国家,不可能真正富强。回首五十年,一整代菁英被「反右」所吞噬,又一整代被「文革」所折断;「June Fourth」,又清除掉一代。五十年共产党的历史简直就像一只巨大的筛子,一次一次把国家最珍贵的宝藏筛掉。一路抛弃宝藏,巨人你奔往哪里?

或者说,「June Fourth」被放逐的是少数,而且中国大,人才无数,反正筛掉了又有新的一代冒起。

再多的麦子若是掉在石砾里,也是要乾枯的,所以麦子多寡不是问题,土地的丰润与否才是。只有当国家以制度来保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时,人才才可能像麦子落土悠然茁长,然而只要镇压「June Fourth」的道德逻辑还在──这个逻辑将对于党的忠诚凌驾一切,将粗暴的权力视为当然──那个制度就不存在,人才也无从焕发;集权的逻辑是一把锁,锁住整个社会结构,让自由的心灵、爆发的创造力、无边的想像力处于不能动弹的地位。

高楼越来越多,道路塞满了汽车,商场人头钻动,飞弹战机精良耀眼,奥运世博国威赫赫,这些或许都是值得自豪的成就,但是有两个问题不能回避:第一、它是以什么代价换来的?那个代价可以不偿还吗?第二、它是可长可久的吗?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保障,就不会有真正对弱势的照顾、对异议的容忍、对强权的反省、对法治的尊重、对人道的坚持、对正义的当仁不让,也不可能在文化艺术的创作上登峰造极……,缺少公平正义、缺少温柔力量、缺少自由精神的国威赫赫,难道是中国人真正的追求吗?

「June Fourth」屠杀,不是中国这个巨人打了一个饱嗝,而是巨人身上一个敞开溃烂的伤口。伤口一天不痊愈,巨人的健康就是虚假的,他所赶往的远大前程,不会真的远大。

3

十五年过去了,谁看得见这个伤口?

国际看得见。

一九九四年,我还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突然发现那一年的研究生数目骤减,几乎开不成课。我们很纳闷,几经推敲,找出了原因:九四年进研究所的,大致是一九八九、九○年间进大学的人。天安门发生屠杀后,那一年汉学系几乎收不到学生。对中国的失望和厌弃,使得欧洲学生拒绝汉学。

十五年来,欧洲人忘了「June Fourth」吗?中国的市场,以及藉由市场所展现的国力「崛起」,赢得了国际的尊敬吗?中国的电视镜头跟着领导人出访,让人民看见,譬如说,法国总统铺排的红地毯礼遇,但是镜头删掉的,是法国文化界、知识界、民间团体对中国人权的抨击。各国政府纷纷来到中国竞争市场,但是尊敬?对不起,没有人会尊敬市场的;这个世界再怎么现实再怎么野蛮,最终赢得国际尊敬的,不是市场或武力,而仍是一个国家文明和道德的力量。今天美国失去好大一部分世人的尊敬,不是由于它的国力减弱,而是由于虐囚事件暴露之后它所丧失的道德立场。中国要得到泱泱大国应得的尊敬,不在于市场之大,国土之广,人口之多,而在于它道德担当的有无。

「June Fourth」使中国的道德破产。

没有忘记这个伤口的,还有台湾人,还有香港人。

中共的领导人一定问过自己:为什么用「血浓于水」的「民族大义」跟台湾人讲不通?为什么对香港释出了大量的利益,香港人仍旧若即若离?领导人愿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答案:台湾人抗拒,香港人挣扎,和「June Fourth」的道德破产是紧密相关的。

对于香港人而言,今天可以释出的利益,是明天可以收回的威胁。二十三条带来恐慌,难道和「June Fourth」的血腥记忆无关?对于台湾人而言,听一个对自己人民开枪的政权大谈「民族大义」、「血浓于水」,除了恐惧和不信任之外,还可能有其他的感觉吗?

「June Fourth」屠杀代表权力的野蛮,理性的丧失,人性的沉沦,只要一天不平反,它就一天刻在北京政府的额头上。带着这样的「黥面」,你如何以文明的姿态去和台湾人或香港人谈「统一」、谈「爱国」?简单地说,你,如何让人相信?这个沉重包袱,对于力求改革的新领导人或许不公平,但是政治责任本来就是「概括承受」的,不是吗?

如果有人以为「June Fourth」仅只是那一小撮流亡海外「不成气候」的民运分子的事,关系不大,那就真看错了。「June Fourth」平反不平反是一个良心的测谎器、道德的试金石,更是两岸政治和解路上一块怵目的绊脚石。北京政府如何对待「June Fourth」,意味着它是走向民主自由还是继续极权统治,也关键地影响台湾人对中国的态度。马英九在两年前纪念「June Fourth」的文章中有一句话:「『June Fourth事件』必须平反,这必将是大陆民主化与两岸政治统合成败的重要指标。」对于许多台湾人来说,两岸的对峙,民进党不是问题所在,台独不是问题所在,真正核心的症结──北京领导人不可能不清楚──是中国本身的民主化进程,而「June Fourth」,是一个人们每天看着、无时暂忘的指标啊。

遮掩伤口所引起的最后的全身败坏,我们是目睹过的。二二八的流血事件被国民党遮盖了四十年。四十年中,家破人亡的痛苦无处申诉,流亡海外的委屈无法纾解,仇恨因为掩藏而更加深化;四十年后,国民党固然因而失去了政权,人民也被一种积累的苦大仇深所撕裂、所折磨。

「June Fourth」敞开的伤口已经被掩盖了十五年;是抢时间尽快把盖子打开,让它在温柔中愈合?还是继续掩盖,让它在缄默中溃烂?

4

今天,二○○四年六月四日,晚上八点,我会去维多利亚花园点亮一盏蜡烛,追思「June Fourth」的亡魂,带着我十五岁的孩子。在我胎中时,他曾经陪我走过三个广场,看人们用肺腑的力量在呼喊,不同的语言──德语、俄语、汉语,却发出一样的声音:「民主自由!」而如果孩子说,「母亲,我有自由啊,『June Fourth』和我没什么关系」,我想我会这样告诉他:

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危险中、恐惧中苟活。

对于那些死难的人,我们已经惭愧地苟活;对于那些在各个角落里用各自的方法在抵抗权力粗暴、创造心灵自由的人,孩子,我更觉得彻底地谦卑。

为了你,孩子,不会有一天上了街就被逮捕或失踪,我不得不尽一切的努力,防止国家变成杀人机器,不管我们在哪一个国家。

在这个意义上,告诉我,谁,不是「天安门母亲」?

2009年8月13日星期四

RT 妨碍政体改革的认识误区

http://www.yhcqw.com/html/qsp/2009/811/A50F_2.html    不知道这文章能存在多久? 炎黄春秋牛啊
 
妨碍政体改革的认识误区

韩云川

2009年第8期 炎黄春秋杂志2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政治体制改革存在着严重滞后的情况。原来想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解决的许多问题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权力制约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还相当普遍;权力在资源配置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公职人员的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等等。这种政治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和要求不相适应,与世界民主进步的潮流不相适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又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除此以外,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不开步子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体制优越论

  体制优越论者认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是好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因此,在谈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总是强调坚持和完善我们的各项制度,而不是改革它。这种观点看不到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根本缺陷和弊端。这是妨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最主要的认识上的障碍。既然我国的政治体制具有很多优越性和优势,那还改它干什么?我们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无病呻吟么!?
  其实,苏联模式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由于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而出现过的一些严重偏差,对我们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主要是从领袖和政党的关系这个角度来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如果从更深层次看问题,我们就会看到,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背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大道的严重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无产阶级专政推向极端。
  在马克思那里,无产阶级专政是有特定含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最大多数人的统治。而十月革命后,在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实践中,将无产阶级专政推向极端,实行红色恐怖,取消了俄国人民二月革命后争得的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一系列自由,包括言论、出版、游行、示威、集会、结社等自由。191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领袖、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罗莎・卢森堡就对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将无产阶级专政推向极端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她说:自由受到了限制,国家的公共生活就是枯燥的,贫乏的,公式化的,没有成效的,这正是因为它通过取消民主而堵塞了一切精神财富和进步的生动活泼的泉源。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没有使俄国走上民主宪政的道路。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道来看,这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中断。苏联后来垮台的根子也在这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从苏东剧变中正确地吸取经验教训。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资本主义民主是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穷人则是陷阱和骗局。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民主百万倍。似乎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确切些说,似乎只要我们宣布自己搞社会主义(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就一定是民主制度,而且这种民主制度就一定比资本主义民主民主百万倍。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确切些说是误导。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真正的民主制度在这些国家并没有建立起来。这些国家实际上是绕开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从建设民主政治大厦这个角度看,这些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偷工减料的问题。由于这些国家并没有完成民主主义的任务,因此,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清洗和镇压就如影随形。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大清洗,40年代对所谓铁托分子的清洗,50年代的波兰、匈牙利事件,6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等。由于这些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大厦中缺乏民主的支柱,最后都轰然倒塌了。这都是偏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结果。苏东剧变证明了一条真理:一切不民主的制度都会死亡。
  二是将共产党的先进性置于无须检验的地位。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并不就只有共产党一个,而是有多个。共产党只是众多工人政党中的一个政党。这说明,当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就有一个共产党与其他工人政党的关系问题。
  而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其他的政党先后被布尔什维克党所消灭。
  那么,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列宁当时是这样论述的:"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2版,第21页。)从民主政治的角度看,这段话并没有全面、完整地阐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全面、完整地阐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究竟由哪个政党执掌政权是由人民群众来决定的。关键是这最后一句。这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民主政治的真谛。
  列宁说:党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斯大林在他的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十二条的第一条中就对列宁的这个公式作了如下的解释:必须使得党不把自己看成为国会选举机构的附属物――像社会民主党在实际上把自己看成的那样;也不能看成为职工会的不要钱的附加品――如同某些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分子有时对于这点所反复说的那样;而应看作是无产阶级的阶级联合之最高形式,负责领导无产阶级的其他一切形式的组织――自职工会到国会党团――的使命。也就是说,党不只是一个有组织的部队,而且是超出于工人阶级其他一切组织的最高组织形式。因此,党领导着政府,党领导着军队,党领导着工会,党领导着合作社,党领导着工矿企业、学校,党领导着妇女群众组织和青年群众组织,等等。
  一个政党是否代表先进,是要接受实践检验的。由谁来检验呢?当然只能由人民群众来检验。通过什么途径来检验?在战争年代,是通过战争的实践来检验,即通过人民群众支持战争的一方来检验。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往往支持那些相对来说进步一些的势力去反对那些相对来说保守或反动一些的势力。那么在和平年代如何检验呢?那就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来检验,在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进步潮流的现代社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来检验。在民主政治体制下,任何政党,是否执掌政权,要由人民群众来选择、来决定。换句话说,要由人民群众来授权,因为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如果不由人民群众来选择、来决定,那就根本谈不上民主政治。
  三是实行严格的集中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明确使用民主集中制的提法。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是列宁。民主集中制的提法并不是强调民主,而是侧重强调集中。实行集中制是由俄国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在沙皇统治之下,俄国没有民主可言,当时成立的革命组织基本上都是秘密的,这些组织都强调集中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之初,由于组织松散软弱和处于秘密状态的特殊条件,列宁强调党要实行严格的集中制。1902年,有社会民主党人给列宁写信质疑集中制,认为集中制容易造成个人专断,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列宁在复信中说:如果中央偶然出现一个大权在握的无能的人,那么严格的集中制就很容易断送整个事业。这种情况当然可能发生,但是不能拿选举制和分散制作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的手段,在专制制度下进行革命工作,无论在多大的范围内搞选举制和分散制,都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并且简直是有害的。
  如果说,在专制制度下,强调集中制是必要的话,那么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就应该着重建设民主制。但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组织原则,并推广到其它国家。
  民主集中制与民主制有区别。在民主制下,民主具有最高的权威,民主的核心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或者说,多数决定,保护少数。民主的结果就自然而然地集中了。而在民主集中制下,集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民主的结果并不一定就自然而然地集中了。如果大家发表的意见与集中指导者(领导者)的意见相左,集中指导者会说,下次再讨论吧。如果民主的结果是自然而然地集中了,那还要集中制干什么?之所以要加"集中"二字,就是因为集中高于民主。
  总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以布尔什维克为代表的政治体制,曲解了马克思主义。这种政治体制从一开始就存在重大缺陷,就好像一辆设计有严重问题的汽车,如果不改变这种设计,不管驾驶者的技术如何,迟早是要出事的。这种政治体制及其设计思想至今仍然控制着不少人的头脑和手脚。

第二种:发展落后论

  发展落后论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文化发展还比较落后,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现在谈民主政治建设为时尚早。只有等到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我们才能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这种观点完全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文化发展对立起来,似乎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妨碍经济文化发展。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文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更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能促进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如果说过去我们的经济文化条件落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的话,那么,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文化水平已经有了一个相当的提升,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
  1986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
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我们应该回到这个认识上来。

第三种:文化缺失论

  文化缺失论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专制主义文化。中国没有民主的传统。为什么中国人能够忍受极权政治?因为中国人几千年都是生活在专制统治之下。专制统治者对人的残酷迫害使人们不敢表示反对意见。还有人甚至说,中国人根本就缺少民主、自由的基因。西方人是"不自由,毋宁死"。中国人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因此,中国人已经习惯于生活在极权政治体制之下,没有必要进行民主政治改革。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屈服于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无所作为的观点。的确,中国没有民主的传统,专制主义文化根深蒂固。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人民就不追求民主和自由。近代以来,中国多少志士仁人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还体现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自由民主的生活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新的境界。当然,中国的专制主义文化传统使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非常艰难,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就永远不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只要我们认真吸取人类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也能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

第四种:民主动乱论

  民主动乱论者认为,中国如果真正实行民主制度,就一定会出现动乱的局面。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只有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下,社会才能真正的稳定。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下,社会矛盾容易得到解决,社会生活会秩序井然。相反,在不民主的制度下,社会矛盾会不断激化,只有靠强力维持,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都很紧张,社会表面的稳定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我们可以举罗马尼亚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东欧国家中,罗马尼亚可以说是一个不搞改革的典型例子,但结果怎么样呢?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14次代表大会期间,代表们为齐奥塞斯库欢呼不下60次,但就在14大以后没多久,形势急转直下,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处死。为什么呢?因为在罗马尼亚,个人专断,政治生活极不正常。在高压的气氛下,人民群众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面上的稳定掩盖着事实上的不稳定。罗马尼亚垮起来可谓是一夜之间。因此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现在世界上最稳定的国家不是专制主义的国家,而是民主制度健全的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的体制真正能够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就能充分发挥,社会的各种矛盾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社会就能建立在真正稳定的基础之上。因此,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应该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

第五种:民主分裂论

  民主分裂论者认为,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如果真正实行民主制度,就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这种观点低估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近代的历史。中国在列强瓜分的情况下,都没有出现分裂的局面。辛亥革命时各省宣布独立也并不是分裂,而是独立于清廷,实际上是同专制主义作斗争。即使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中国都没有分裂。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可以说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民主在本质上是自治的。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各个地方的事情应该让各个地方的人民自主地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凡是适宜于下面办的事情,都应由下面决定和执行,这是一个总的原则。我们应该坚持这条原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每个地方的事情都由那个地方的人民自己作主,将会是一个什么情况。比如,村里事情,由村民作主,乡镇不干预;乡镇的事情由乡镇居民作主,县里不干预;县市的事情由县市人民作主,省区不干预;省区的事情由省区的人民作主,中央不干预。只有跨区域的事情才由上一级政府来协调或决定。这样事情会办得更好些。各地实行高度的自治,国家只保持五个方面的统一就行了。这五个统一是:统一外交、统一国防(武装力量)、统一海关、统一法律、统一货币。这五个统一不仅适用于内地,也适用于台、港、澳地区。全国的事情由全国人民共同决定,地方的事情由地方的人民自己决定。在民主的基础上更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不仅中国大陆的统一需要健全的民主制度,而且完成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更需要健全的民主制度。中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大陆和台湾还处在分裂分治的状态。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海峡两岸如何才能统一呢?我认为,两岸的统一只能走民主统一之路。两岸统一不可能统一于哪个政党,而只能统一于民主。现在,台湾居民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台湾的民主政治步子也越来越坚实。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两岸的统一,只能统一于民主。统一于民主就是统一于进步。其实,海峡两岸都存在统一的意愿,只不过统一的理念不一样罢了。我们有必要树立共同的民主政治理念。只有统一于健全的民主制度,才符合两岸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可以这样说,中国民主政治健全之日,就是中国统一之时。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 吴 思)

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所多�

所多� / 梁文道

欢迎来到所多玛。且让我为你介绍这座城市里所剩不多的善人。

 

例如许志永,香港中学生郑咏欣最近才在报刊上为他发表公开信,呼吁温家宝「用法理来说服我」,有情有理,令人慨叹,是一时焦点。在我看来,这封信最令人神伤的,是郑小姐记述许志永被捕几个月前还亲口对她解释别看截访的公安很野蛮,而要注意事情好转的那一面;他说:「中国政府已很努力,要对政府有多点耐性!」

 

你知道,每次在香港和台湾向别人介绍今天大陆的情况,都有人批评我的立场太过暧昧,取态太过温和。他们认为中国政府仍然是大海中那头凶猛的巨兽,独裁专制,噬人无算,而且绝无任何温和渐变的希望。而每一次,我都会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很复杂,不要简单地总体化中国的问题,不要用刻版的偏见来看中国,而且「要对政府有点耐性」。

 

我的朋友许知远也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我们这一代》,他说许志永两年前曾经意气风发地对他表示「2008年的奥运会将给中国带来一次巨大变革机会。当全世界都盯着北京时,政治权力将有所收敛,而不同民间组织都刻利用良机,拓展公民社会的空间」。这番话我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也表达过类似的意见,我也曾对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之后的中国充满信心。每当外国记者找我谈论中国的黑暗角落,我都会在最后提醒他们,永远要看到光明的那一面,就如我曾提醒你一样。

 

而那光明的一面,就包括许志永和他公盟里的同伴,以及正在崛起的维权律师群体,与其它无数想做好事的热心人。这个国家腐败,这个社会冷漠,整个局面似乎就维系在一个十三亿人关于某则谎言的默契之上。尽管如此,却竟然还有这么多人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去替陌生人的子女奔走,如谭作人;竟还有这么多人愿意牺牲自己本来可以享受的生活,去替苦难无告的同胞叩门,如许志永。我甚至乐观到把政府也算进这光明的一面,因为至少他们曾经容许这种昏沉里的光芒摇曳。也许他们明白,连他们自己人都纷纷卷款而去,用脚对这里投下不信任票的时候,好人的存在有多么重要。天不丧予,如果你还能在所多玛找到一个好人的话。

 

他们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外面,自由自在地上学成长;却让我们的孩子背负债务来接受可笑的「教育」。他们将自己的家人搬到北美和欧洲,享受干净的流水和清新的空气;却留给我们一片受伤并且中毒的土地。这个国家腐败如此,这个社会已然冷漠若斯。现在他们居然还要扼杀好人,并且恐吓其它人打消当好人的念头?没错。所以当你在公交车上被人打劫,高声求救,却发现满车没有一个人会伸出援手,甚至还别过头去的时候;不要讶异,因为我们鼓励这样的风气。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当好人也不是不行,但前提是尽量不要自发。等到他们「动员」你了,你再调动自己的善念不迟,就像一个演员调动情绪来刺激泪腺一样。在这里,好人最好都是配合政府登场的演员,善意是种需要学习的演技;善恶的标准不来自头顶的星空,也不来自内心永恒的道德律,而在「感动中国」所界定的范围。你千万要小心,知道有人凌辱女子,可不能随便告发,因为你不知道那个强奸犯是谁;但如果听说一场运动会要召募志愿者了,那你得踊跃报名,不落人后。

 

忘记许志永吧,忘记那些你心目的「好人」,不要用你高高在上的标准来看待我们,对我们指手划脚。因为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模式和道德尺度。

 

对了,听说过北京南站附近的「聚源宾馆」吗?里头监禁了许多被拦截下来的上访者,就是许志永会帮助的那种人。他们居住的条件很恶劣,看守他们的人也很凶暴,偶而还会强奸其中弱女。但许志永明明知道这种情况,却还要对香港来的女学生说「要对政府有多点耐性」;这只是因为他太善良了。

 

如今,好人谭作人和许志永终于消失了,剩下那批上访者还在「聚源宾馆」里面呼救呻吟。半夜,他们唱歌,希望引起外头的路人注意。据说他们唱的是《国际歌》,而中南海就在五公里之外;据说他们唱的是《东方红》,而毛泽东纪念堂就在五公里之内。歌声由激愤渐转凄楚,终于泣不成声;而街灯,兀自孤冷地亮着。

 

我不知道你回去之后会如何报告,你明白,中国人是不信邪的。我也早就背弃了你和你所代表的一切。如今,我将留在这里等待利维坦卷起的巨浪迎岸而来。

 

我另一个朋友,台���家杨照,曾经在《十年后的台湾》里写下这么一段我屡次引述的话:

 

「我还记得,我清楚记得,自己年少时候,被美丽岛事件与军法大审震�,�受到那股�史性的悲�感。�民�威��制像�怪�,吞噬了一代又一代的民主��者。前代被拆吃入腹了,��怪�想:不�再有人敢�逆我意志了吧。不,新一代的人又�站在怪�面前,即使明知�成�下一��牲者,即使内心害怕得�身�抖,也�是得挺身站在那�。因�,�怪�吞噬,是惟一能�自主做的事,也是惟一能�自主做的事,也是唯一能��明我�自主意志尚存的�作,不能放�」。

 

他接着说:「我从来不曾自认是个勇敢的人,然而在那一刻,却悲剧性地预见:等时机到了,我这一辈的人,会接上民主的棒子,克服自己的怯懦与犹豫,去站在怪兽面前,被无所不在的极权系统监视、追捕、入狱」。

 

我知道自己不是善人,但我寄望自己能够通过那未来的试炼,证明自己。所多玛,一座恶贯满盈的城市,它的善人皆以其自身的消亡来证明这里仍有善人。

2009年7月23日星期四

沙叶新

https://docs.google.com/View?id=d23jnbs_0ctvx3qg3

2009年7月22日星期三

谁是严晓铃

严晓铃案

网络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让我坚持公开,透明这两个原则,常常和我聊天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一句口头禅就叫做"我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公开其实是一个不太合适的词,我心里想到的是英文"open",其中也包括了对外界的包容,例如"open for suggestions/critisms"。这个年代,要想彻底隐瞒一件事是件颇有难度的事情,因为你常常会发现,你对你自己的了解,甚至还没有Google对你的了解多。因此与其去做无用功,还不如大方的欢迎别人来评价。

在有些情况下,如果做了亏心事,每个人都会很自然的想着要隐瞒这些事情,实话说,我也会这样,这很正常。但问题是,比起时候费尽心思隐瞒而言,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选择不做那些亏心事呢?试图用权力和暴力来消除那些人不光彩的一面,改写历史,都已经被无数次的证明无效了,可总有人一次又一次的白费这个力气。

是的,我说的就是被非法拘禁的那几位网民,和他们所"诽谤"的那个案子。因为人还在他们手上,我有点担心网上过度的反应会对他们不利,所以我不敢说多了,可这一次我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六个人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一个相对于14亿人口来说,微不足道的数字。但对于他们的亲人来说,这六位网民是他们的儿女,父母,或者兄弟姐妹。这六个人当中也有我在Twitter上的朋友。但不管他们和你的距离有多远,有多么的不相关,可别忘了,他人今天的不幸,明天就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你如果今天不为他人呐喊,明天就没有人会来帮你。

我们厌倦了听那些过时的理由,"这是体制,无法改变",什么是体制?我们就是体制。当你对那些靠"体制","权力"施行罪恶的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你就相当于对这个所谓"体制"投下了赞同票。事实已经证明,仅仅是网络本身,就已经可以对现实产生直接的,正面的影响,例子不胜枚举。

其实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简单,很有效,就是不要放弃关注这个案子,我承认在网民被捕之前我没有注意到这个案子,但感谢福建警方的提醒,这件事我永远也不会忘掉了。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不妨Google 搜索一下某些关键词看几篇文章,保持自己的关注。

如果你愿意做更多,不妨给那些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而身陷囹囫写一封信,寄张明信片,让他们知道,他们永远都不孤单。

二十分钟读懂民主

二十分钟读懂民主

作者:不详  

民主是什么呢?很多人一定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嘛,民主就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意愿,比如有 5 个人去旅游, 4 个人想游泳, 1 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一定是去游泳,如果最后的决策是去打球,那就变成专制了。

可别忙,当我们把上面的例子稍微改变一下,你就会惊愕地发现,这个 " 民主 " 竟然是只披着羊皮的大尾巴狼:比如 5 个人中有 4 人认为 1 人该死,那么民主的决策就是 " 合法 " 地把那个可怜的家伙杀死!

你也许会说,这没什么错啊,如果大家都认为一个人该死,那他怎么可能没罪呢?不幸的是,的确有这种可能。事实上,民主的内涵远非 " 大多数 " 这么简单,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好把那些陈旧的历史书从垃圾桶里翻出来,仔细读一读。

公元前六世纪,在民主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雅典,一个名叫克利斯梯尼的政治家发明了一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制度的雏形: " 贝壳放逐法 " 。所谓 " 贝壳放逐法 " ,就是雅典人为了对付某个破坏民主、实施专制的独裁者,可以召开公民大会,对其进行投票(因用贝 壳投票而得名,不过后来改用陶片了),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 6000 ,那么对不起,管你有没有错,立即离开雅典,去外面呆上 10 年再回来吧。

这种惩罚制度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流放,当然二者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公民大会的集体投票,后者是专制君主的个人意志。不过,在 " 贝壳放逐法 " 这座祭坛上,固然有独裁者的鲜血,也飘荡着无辜者的冤魂。在古希腊历史上,曾经有多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因 " 贝壳 放逐法 " 而被流放,客死他乡,比如著名的马拉松战役英雄亚利斯泰提,以廉洁、正直而著称,就曾被贪婪、腐败的地米斯托克利以 " 企图独裁 " 的罪名提交公民大会审判。

等一下,也许你又会说,民众的选择虽然有时不一定正确,但那毕竟是自己的选择嘛,即使付出代价,也只能由民众自己承受。

可是,我不得不告诉你,在这个问题上你犯了个逻辑错误,因为付出代价的主体并不是占多数的民众,而是那个处于少数的可怜的倒霉蛋。如果一个人因为别人的错误而被迫接受惩罚,那这种 " 民主 " 又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呢?你也看到了,古希腊的这个 " 贝壳放逐法 " 尽管 打着 " 大多数 " 的幌子,但却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并不能算做真正的民主,实际上,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 " 大多数暴政 " 。

因此,我们有必要修正一下最开始的那个例子:有 5 个人去旅游, 4 个人想游泳, 1 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还是去游泳,但要加上个限制条件,就是想去打球的那个人,有说 "NO" 的权利,而且那 4 个去游泳的人,必须学会尊重这个 "NO" 。

可是,你先不要着急,民主并不是仅仅说个 "NO" 字就算 OK 了,它还有许多要求和条件呢。你想想看,虽说那 4 个去游泳的人不反对别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 1 个人怎么打球呢,总要有个对手陪他一起打吧?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我们 4 个人是要去游泳的,不强迫你去已经很不错了,怎么着?还想让我们大家陪你打球?你小子皮痒吧~

你会不会觉得那 4 个人的想法挺合理的?是啊,凭什么要大家都陪那小子去打球?不是民主吗?怎么又变成多数服从少数了?且慢,你要晓得,仅仅表示尊重少数人的意见,而不为少数人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那么离真正的民主还差得远呢。为了说清楚这一点,我要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唉,看来想去游泳还真挺不容易啊。

时间在六十年代,地点在美国密西西比州,事件的起因,是有个叫杰姆斯・麦瑞迪斯的黑人学生,向密西西比大学申请入学。你要知道,当时的密西西比州是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南方州,在那里,尽管黑人理论上有上大学的权利,可是在现实却根本办不到,因为那个州的 州长本人就是个种族主义者,该州的民意舆论也支持州长的种族言论,结果不难想象,那个可怜的杰姆斯被大学校委会莫名其妙地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他是黑人。

这下杰姆斯可不干了,他马上找到全美有色人种协会,由他们出钱聘请了律师,控诉密西西比大学违反宪法,践踏人权,并且把这场官司打到了上诉巡回法庭。经过长达一年的审判,杰姆斯终于胜诉了,法庭给密西西比大学下达强制令,强迫学校接收杰姆斯入学。

那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民权运动的高潮,以马丁・路德・金为首的黑人民权组织,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的非暴力抗议聚会,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是个非常有魄力和远见的人,他很同情黑人的民权运动,而且也很关注杰姆斯的案件 ,但同时,他也明白在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南方州,黑人学生想要入学恐怕是件非常困难和危险的事情,所以,当他听到法庭判杰姆斯胜诉时,马上派出联邦官员,带着执法队去保护杰姆斯入学。

可是,法庭的这个强制令,立刻激怒了密西西比州长,在杰姆斯入学的那天,他授意副州长站在学校大门口进行阻拦,并且很嚣张地宣布,联邦政府的人要是敢来支持杰姆斯与州政府对抗,来一个抓一个!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简单交代一下,美国政府的组织机构与我们国家不同,国家的权力是很分散的,每个州都像个独立王国,谁也不买中央政府的帐,各州的州长也不是由总统来任命,而是在各州竞选上的,只对本州人负责,所以,各个州对中央政府的态度是:我想怎么过就 怎么过,联邦政府你管不着,可我要出了事,你得给我顶着。

因此,当肯尼迪一听到密西西比州州长的强硬态度时,立刻头皮发麻,他很清楚,这下肯定要出事了。果不其然,就在杰姆斯入学那天,被州长煽动起来的民众与联邦执法队与校警发生严重的冲突,他们四处寻找杰姆斯,一边找还一边发泄(这场景是不是有点面熟?),暴 力事件越演越烈,造成了大量的流血和死亡,直到第二天的早上才逐渐平息。

最后,这场可怕的流血,使州长开始思索他身上所负的历史责任,于是他退让了,那个被吓得失魂落魄的杰姆斯,终于在联邦执法队的保护下,结束了密西西比州禁止黑人上大学的历史。

呼,例子终于讲完了,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个事件,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尊重少数人的意见,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已,想要让少数人真正的享受他们与大多数一样的权利,有时候,是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的。

呃,这么说来,我们好像又要修改那个例子了:有 5 个人去旅游, 4 个人想游泳, 1 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就是, 4 个人去游泳, 1 个人去打球,然后再雇个人来陪那个小混蛋去打球,至于雇佣的钱嘛,由大家一起分摊。

但是且慢――抱歉虽然文章已经够长了可我还是要说且慢――为什么为了尊重少数人就要牺牲我们 4 个人的利益?难道那小子一个人比我们 4 个还重要?如果我不想出钱,那是不是你也要尊重一下我的意见啊?可你不要忘记,这次你也许占在 " 多数 " 一边,说声拜拜就跑去 游泳了,可是啊,保不准下次就轮到你要去打球了,到那时你找谁去?所以,为了下次你也能找到人陪你一起打球,为了让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民主,你一定要付出这个代价,尽管这意味着你也许要付出像密西西比州那样惨重的代价。

现在你一定已经看到,所谓民主,不是多数人意志的体现,也不是尊重少数人的意见,而是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另外也不要忘了,这个民主可不是免费的午餐,你想得到他,是要花钱的。

知道了民主是什么,并不等于就可以马上实现民主了,因为了解一件事情与实施它,这中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如果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认为民主是构建在一个怎样的基础上的?我想,十有八九得到的回答是 " 三权分立 " ,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对,但不完整,因为想要实现民主,远远不是那么简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例子上吧。

有 5 个人去旅游, 4 个人想游泳, 1 个人想打球,那么民主的决策就是, 4 个人去游泳, 1 个人去打球,然后再雇个人来陪那个混蛋小子去打球。可是,你也清楚,大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光有个决策是不够的,还要有人去执行这个决策,于是,大家决定把钱交给 4 个人当中的某一个(假定是小 A ),由他去雇人。

可你瞧,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虽然我们都明白为什么大家要出笔钱去雇人陪打球,可是真的到了行动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高的觉悟,也不是每个人对这笔钱都无动于衷,小 A 心里没准会想,好嘛,你们几个舒舒服服地坐享其成,让我一个人东奔西跑,休想啊休想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谁不利用谁就是傻瓜。

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牵扯到钱的问题,指望某个人的道德和良心,肯定靠不住,要是大家把自己的钱都交给某一个人,那么我们怎么保证这个人一定会按照大家的要求去雇人打球而不是中饱私囊呢?

其实,这个问题倒也不难解决,让我们来试试下面这个办法:

我们一致同意把钱给小 A ,让他去雇人,不过等一下,在给他钱之前,先要由小 B 来计算一下应该给多少,再把数字对大家公布出来,然后分文不差交给小 A ,可是,如果雇人的过程中出现了中饱私囊或其他的问题,那就该由小 C 来负责审查了,并且,其他人绝对不能干预他的审查。

你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还不错吧?其实,这种方法有个名字,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 " 三权分立 " 。小A 负责做事,他代表行政机构,小B 负责计算大家出的钱应该是多少,代表立法机构,最后要是出了问题,就由小C 负责审查,他代表司法机构。

也许你会说,这不挺容易的嘛,问题解决了。可是先别忙,你想想看,如果小 A 想私吞我们的钱,他会笨到让大家发觉自己做了手脚吗?不要忘记,当我们把自己的希望都托付给某个人时,他就具有了一定的权力,并且可以任意支配这种权力,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比如,他可以利用大家的钱来贿赂以形成多数,或是干脆用这笔钱来雇一个保镖而不是陪打球的,这样就使得我们在暴力面前不敢再理直气壮地讨回本属于大家的钱。

你看,尽管我们在讨论民主是什么时显得头头是道,可一具体实施起来马上就变了味道,如果你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那么就来看看一战后的德国是如何从民主变质为专制的吧。

1918 年,德国战败了,沦落到了被协约国任意摆布的地步。这时,各协约国对怎样处理德国的态度是不同的,法国人由于是德国的近邻,在历史上多次被德国入侵,因此坚决主张削弱德国,英国人虽然对此不反对,但却不愿意看到一个衰落的德国,他们的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至于美国人,他们与德国隔着一条宽阔的大西洋,又有英法在欧洲顶着德国,所以感受不到切身的威胁,但是,美国人意识到,一个拥有 8000 万人口及雄厚工业基础的国家,仅仅靠土地或军事限制,不可能制止它的复兴,也绝对无法保证日后欧洲的安全,所以,美国总统威尔逊坚持要把德国改造为一个民主自由的共和国,以防止德国再次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在这种背景下,同时也为了防止共产主义的侵蚀,德国于 1918 年 11 月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府,并在随后的国会上通过了一部民主宪法――魏玛宪法。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这部宪法的民主程度,几乎可以和美国宪法相媲美,它借鉴了当时各个民主国家的经验,把国家权力分成国会、法院和政府三个部分,并且赋予了德国人各种基本的公民权利, " 这是 20 世纪所曾经见到过的这种文件中最妙、令人羡慕的条文,看起来似乎足以保证一种几乎完善无疵的民主制度的实行 " ,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能比德国人更加自由,没有任何国家政府比德国人的政府更加民主和自由,至少,在纸面上是如此 " (《第三帝国的兴亡》, P60 )。

你也看到了,这时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可算得上是一个民主制度的典型,即便是像阿道夫・希特勒这样胆大妄为的家伙,也不得不在啤酒馆政变失败后选择合法竞选一途。那么,这个民主的国家为什么会走向独裁呢?德国人又是如何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呢?还是让我们揭开 历史的帷幕,仔细看看事情的究竟吧。

1933 年早春的一个夜晚,确切的说是2月27日晚9时30分,在德国的首都柏林,天色晴朗,空气清新,一点也没有风高放火夜黑杀人的迹象――尽管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史册――有个神学院的学生放学回家,路过国会大厦时,突然听到大厦内有打碎玻璃的声音,接着就看见一条黑影窜出,手里还拿着火把,他吃了一惊,马上跑去报警。恰在这时,德国最有权势的 4 个人,总统兴登堡、总理希特勒、副总理巴本、宣传部长戈培尔,正在国会大厦对面的贵族俱乐部吃饭,首先是戈培尔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说大厦已经着火了,可戈培尔以为是个玩笑,根本不相信,他连一个字都没有向希特勒提及,但巴本却看到了火光,马上告诉了兴登堡,同时,戈培尔也开始觉得不对劲,因为街上正有人在叫喊,随后他打了几个电话进行核实,才确信国会大厦的确着火了,于是他和希特勒立刻赶往现场。

一到现场,希特勒就马上宣布一把火是共产党放的,这时,德国国会议长戈林、副总理巴本、普鲁士内政部政警主任狄尔斯(就是秘密警察头子)全都赶到了,戈林兴奋得有点失常,赌咒发誓说这是共产党反对政府的罪行,尽管巴本不是纳粹党人,但他却也没对希特勒和戈 林的结论表示丝毫的怀疑,只有狄尔斯老老实实的说,纵火犯已经抓到了,他看不出和共产党有什么联系,那家伙不过是个疯子而已。这可不是希特勒想要的答案,他顿时勃然大怒,把共产党臭骂了一顿,随后跑去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去了。而戈林则到普鲁士官方报社,要求 写报道的记者把纵火者所带的燃火材料从100磅提高到1000磅,可那个记者很有点新闻独立精神,他拒绝说,一个人怎能抗动1000磅的东西呢?这种笑话他可写不出来,戈林马上反驳说,干嘛说是一个人干的? 10 个不就行了?要知道这可是共产党的阴谋!于是那个记者便要求戈林在这篇报道上签字,因为这已经不是新闻报道而是政治文件了,戈林心里着实有点发虚,虽然他为此策划很久了,可这时希特勒毕竟还没有拿到国会 2/3 的多数,也没有得到内阁的授权,公然破坏宪法的责任他可承担不起,但事已至此,不签也不行,于是他很狡猾地在报道上画了一个大大的 G 字,算是签名(戈林名字的第一个字母)。

我想你已经注意到了,我说戈林 " 为此策划很久了 "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那个纵火犯名字叫做范・德・卢勃,是个荷兰国际共产党人,他既不喜欢纳粹,也对莫斯科没什么好感,是个头脑简单的 " 爱国青年 " ,他觉得,德国革命只有在某种惊人的历史事件的推动下才 能爆发,他想用国会大厦的熊熊燃烧的烈火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德国人。可是,这个可怜的倒霉蛋还不晓得,希特勒早就期盼着共产党人能做点什么蠢事,好让他能找到借口清除异己,这个没头脑的纵火狂简直是上帝送给纳粹党人的,希特勒、戈林、也许还有戈培尔,早就知 道卢勃将要在国会纵火,他们安排纳粹冲锋队悄悄潜伏在国会大厦内,等着大厦燃烧起来时再给它 " 添点油 " ,把事情闹大,不然,就凭卢勃那区区100磅的纵火材料,怎么也无法引起那么一场大火,当然戏也就演砸了。

等到召开内阁会议时,希特勒大肆宣扬这一事件的严重性,竭力攻击共产党人,尽管在内阁里纳粹党人并不占多数,可大家都被希特勒那极具煽动性的言辞给搞懵了,既紧张又恐惧,生怕共产主义革命爆发,几乎没怎么考虑就一致通过了希特勒的要求,结果一下子就把葬送民主的悼歌给吹响了。

那么,希特勒要求的是什么东西呢?听起来好象很滑稽,他要求采取某种措施来保护 " 德国公民的文献资料 " ,是不是觉得有点可笑?可别急,关键在那 " 某种措施 " ,希特勒要求,德国政府有限制公民个人自由、言论自由的权力,包括限制出版自由、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 ,有权对公民的邮件、电话、电报进行检查,有权给警察颁发搜查公民住宅的许可证,有权没收公民的私人财产,有权对持有武器的公民判处死刑,甚至政府在必要时可以接管德国各州的自治权力。

这下你一定笑不出来了吧?不管怎么说,希特勒终于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内阁授权,下一步,就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授权生效了。根据德国宪法,想要通过一项与宪法本身相抵触的法律或政策,必须得到国会 2/3 的多数票,但希特勒很清楚他的纳粹党不可能在国会获得 2/3 的席位,而且对于其他党派赞同与否,他也一点把握都没有,因此,他狡猾地走了一个捷径。

这个捷径是什么呢?那就是德国宪法第 48 条有一个规定,总统在国家紧急状态下可以行使暂时的独裁权,这本来是为应付战争或革命而设计的,但宪法并没有详细解释所谓 " 紧急状态 " 究竟应该是个什么状态,因此希特勒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他找到总统,要求后者行使宪法赋予的独裁权,绕过国会强行通过他的法案。这时的德国总统,是上次大战中的老英雄兴登堡,一个保守、正直的老普鲁士军官,他压根就瞧不起希特勒和他领导的国社党,可是,兴登堡很也清楚,不管怎么说,国社党毕竟是当时的第一大党,作为总统,他相信德 国民众的选择,也有义务支持自己的总理――虽然他根本就不晓得自己究竟在支持什么――希特勒对兴登堡说,为了防止共产主义革命,通过法案是必须的,而且他保证不会滥用这一权力,于是兴登堡也就不再说什么,签字同意了。通向独裁的大门就此打开。

希特勒狡猾地利用德国宪法的一个隐晦的漏洞,把总统的独裁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开始了野蛮、血腥的政治清洗。

希特勒首先拿德国共产党开刀,大批共产党人遭到逮捕――请注意,是"合法"的逮捕――甚至包括有豁免权的国会议员,一群群穿着褐色衫的冲锋队暴徒们未经许可便破门而入,强行搜查,把无辜者从睡梦中拖起,扔进冲锋队的营房,严刑拷打,逼迫其供认对德国的罪行 。与此同时,希特勒对于他的竞争对手,社会民主党及其他自由主义党派也毫不留情,各种集会被勒令停止,所属报刊被取缔,公民权利亦被取消,德国头一次领教了纳粹独裁的滋味。

经过短短几天的暴力恐怖,德国政治已经面目全非了,公民不敢再随便议论政治,不敢再在公众场合嘲弄国社党的种种丑陋与罪行,生怕哪天走到大街上会被莫名其妙地逮捕。可是,希特勒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不想躲在总统授予的"暂时独裁权"下过日子,他要成为德国名副其实的统治者,由于他认为经过几天的清洗,反对的声音应该都已经消失了,重新举行大选以获得国会2/3多数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于1933年3月5日举行了德国二战前最后一次全国大选。

可是,让希特勒大失所望的是,尽管有种种许诺、恐怖和暴力威胁,但他的国社党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多数票,虽然纳粹党人以1700万张选票遥遥领先,比第二大党社会民主党足足高出一倍之多,可却仅占总票数的44%,组织一个联合政府倒还可以,离2/3多数还差得远呢。

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并不打算利用非法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要为自己的独裁披上合法的外衣,因此,希特勒并没有否定这次选举,或是干脆再重新来一次,他承认了选举的真实性,而且也不打算再去捞取那个该死的2/3多数票了。可是,如果没有2/3的多数,希特勒又如何修改宪法呢?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求助于在国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民主党派,希望他们信任自己,给予自己独裁的权力。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说,这不是在开玩笑吧?希特勒还会这么天真,希望别人赞同自己独裁?那些占多数席位的民主党派,怎么会愚蠢到去葬送自己的政治生命?可是,我不得不告诉你,事情就是这么荒谬,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希特勒在新一届国会上,发表了也许是他毕生中最精彩、最虚伪的一次演说,他承诺一切旧有的秩序都会维持不变,国会所赋予他的独裁权,仅仅在某些狭小的特定范围适用,绝不会导致国家权力结构的改变,也不会限制任何公民权利,他唯一的目的,就是领导德国重新建立在一战后的世界地位。希特勒在演说中,竭 力想煽动起德国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一点也不困难,无论是对希特勒还是对德国人――他呼吁全体德国人"从自私自利的党争中解脱出来,在民族自觉中团结起来,建立一个自豪的自由的统一的德国"。

几乎所有的民主党派都被希特勒的花言巧语所打动,德国人的那种特有的黩武精神,以及对荣誉、对"铁与血"的热切渴望,指引着他们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国会一致同意把自己的立法权移交给政府,为期是4年。这些在民主制度下浸泡了15年的国会议员们似乎还不懂得,一旦你培育出了独裁的种子,它就会像可怕的瘟疫一样四处蔓延不受控制,不要说是4年,即便是4天也足以摧毁一个健全的民主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国会中并非所有党派都被希特勒所蛊惑,社会民主党领袖,可敬的奥托・威尔斯议员,昂然不屈地站出来反对希特勒的独裁,他代表他的党投反对票,并庄严地宣布,"在这有着历史意义的时刻,我们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庄严地保证要维护人道和正义、自由和 社会主义的原则。任何授权法都不能给予你摧毁永恒的、不可摧毁的思想的权力!"

让我们记住这个人,这个名字,以及这个宣言,尽管社会民主党在国会仅有84个席位,远远不及投赞成票的441之多,尽管他们的反对对大局来说无足轻重,可即便是在如此黑暗的时刻,我们也依然可以看到在那些迸闪着的绚丽的火花。

不过,今天的我们大概很难去谴责德国人当初的选择,"饿肚子的自由"的滋味,大概不会太好受,更何况,自从1918年一战失败后,德国人已经受了长达15年的窝囊气,一旦有人提出要把德国重建为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强国,又怎能不把尊严顶在脑袋上好好爽一下呢(作为中国人应该不难理解)。

要说德国人的这种心态,看起来倒也真是蛮合理的,可不是吗,我这儿连一日三餐都发愁呢,你还在那里唠唠叨叨、罗里八嗦地奢谈什么自由,那不是扯淡吗?要是我真饿死了,别说自由,恐怕连棺材都没有呢。我想即便是在今天,也依然有不少人这样看待问题,没有生存权,哪儿来的人权?

可是,话又说回来,无论是你选自由还是选面包,最后的结局恐怕都不见得如何美妙,选了自由,自然免不了要挨饿,可一旦失去自由,面包能不能保得住,却也难说的很,1933年的德国人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

那么,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我想,这种两难的抉择之所粤钊烁械嚼Щ螅(原文乱码,幸好不影响理解全文)不知你是否看过成龙主演的一部影片,名字叫作《我是谁》,片中有一场戏很有点类似的味道。成龙为了保护一张刻有秘密武器资料的光碟,被两个武术高手困在大厦天台上,那两个坏蛋对成龙说,现在给你两个选择,一是把光碟留下,然后你自己跳下楼去,二是我们把光碟抢回来,然后把你给扔下去。乍一听起来,这两个选择好像给了成龙一个机会,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可再一想,无论他选哪个,结果都一样,都免不了丢掉光碟跳下楼去,看来成龙也和我们一样遇到了麻烦。那么,成龙又是如何选择的呢?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我干嘛 要听你的?成龙回答说,我还有第三个选择,光碟我留下,然后把你们俩个扔下去。

成龙的这个有趣的答案也许多少给了我们某些提示,就是说两难抉择的前提不一定成立,事实上可能还存在第三种选择,即,面包我要了,可那个自由你也得给我留着。问题是,这第三种选择在现实中有存在的可能性吗?我们能既要面包又保住自由吗?还是老办法――把陈 旧的历史书从垃圾桶里翻出来,然后仔细地读它一读。

1929年10月24日――对于美国人来说,如果有世界末日,那一定是这一天――这天早上,纽约证�市场毫无征兆地全面崩溃,股价跌降之疯狂,连股票交易记录机都无法跟踪,无论是经济学家、资本家、还是白宫的那些政治家,全部目瞪口呆,毫无思想准备,更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信用彻底消失,银行出现挤兑风暴,国家财政陷入混乱,工厂停工,货品滞压,失业率迅猛攀升,这些现象都预示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危机爆发了。

有人曾问英国最有名望的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人类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事情?凯恩斯想了想,认真回答道,有的,那是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前后共400年。在美国,大批被债务逼得走投无路的人选择了自杀或是逃亡,就连那些大资本家们的日子也异常难熬,因为他们在银行的钱根本就拿不出来。到了1933年春季,美国国内18600家银行全部停止营业,联邦政府黄金外流已经超过2.5亿美元,财政储备还不到应付款项的1/7,这个国家实际上已经破产了,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甚至惨痛地说,我们已经山穷水尽。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意义最深远的一次经济危机,这场前所未有的、令人绝望的危机一直持续了3年多,波及日本、美洲、乃至全欧洲(苏联除外,因为它的经济与世界并不接轨),使得欧洲国家关系空前紧张,令日本、德国民族主义急速膨胀,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就是利用这场经济危机中人们要"面包"的欲望,从国会中最小的一个党派,一跃成为全国第一大党。

如果你问独裁最容易出现在什么时候,那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你,就是在那个时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我们把1933年美、德两国政治领域的事件拿出来做对比的话,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雷同之处。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罗斯福在实行新政时,经常受到最高法院的肘制,每每令他万分恼火。在罗斯福刚刚当政时,这一情况还不明显,因为美国尚处在风雨飘摇的经济风暴中,大家都在齐心协力熬过这段艰难的岁月,所以他的各项法案几乎没怎么费力就可以得到国会多 数票及最高法院的支持,可是,经过百日新政,美国经济有了较明显的起色,大家也都回过劲来,缓了口气,这时矛盾就来了。罗斯福的民主党是在南北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在美国政治中一直是少数党,仅仅凭借1929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才入主白宫,因此,作为对手 共和党把持的最高法院,当然不肯给他面子,更要命的是,最高法院的几位&&&&官,基本都是林肯时代的人,用罗斯福的话来讲,是一群"马车时代"的人,保守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面对罗斯福左一个新政又一个新政,被搞得眼花缭乱,委实接受不了,起先因为经济危机而 不得不授予罗斯福各项权力,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到了该收回权力的时候了。

1935年1月,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数,宣布罗斯福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从此拉开了法院与政府的权力战争。紧接着,最高法院又于5月一口气判3项新政法律违宪,到了1936年初,又废掉了6项法律,这样一来,罗斯福颁布的各项法律,已经被废除了1 0多项,新政基本陷于瘫痪状态。

我们不难想象,罗斯福是何等的窝火,要说这帮人可真是些忘恩负义的家伙,如果不是百日新政挽救了美国的经济,他们哪儿还会有闲情逸致来对新政说三道四?再说,被废除的这些法律,都是为了保障美国公民的权利才出台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个帕里什诉西岸旅馆案, 《最低工资法》是为了救济贫民穷人,要说起来最高法院你算站在哪头的?

1936年,罗斯福再次以绝对优势当选第33任美国总统,这下有了民众的支持,罗斯福认为自己有实力回应最高法院的挑战了,他要改变最高法院的敌对态度,把后者致于自己的势力之内。可是,司法独立,是三权分立的前提,也是美国立国的基石,想打破传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按照美国宪法,想扭转最高法院的乾坤,只有两种办法,一是让国会修改宪法,二是由总统直接任命自己的亲信当&&&&官,罗斯福很清楚,想得到国会2/3多数就这一问题支持自己修改宪法,简直就如同作梦,根本不能想,因此他企图走个捷径,由自己任命比较听话法官来主持最高法院,但这一点也很不容易做到,因为美国&&&&官是终身制,除非犯下严重罪行,否则任何人都无权解除他们的职务。于是,罗斯福开始秘密酝 酿一项前所未有的政治改革方案,那就是改组最高法院的组成机构,这一计划提出,凡是年满70岁的&&&&官,如果不自动退出最高法院,那么总统就有权再任命一名法官进最高法院,简单的说就是罗斯福来了个"逼宫退位",想利用增补多数的办法来控制最高法院。

罗斯福这一方案刚一宣布,立刻引起美国舆论大哗,不仅是对手共和党,就连民主党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几乎等于把最高法院的权力拱手让给了联邦政府,失去了最珍贵的独立性,前任总统胡佛怒气冲冲地叫嚷着"不许碰最高法院",各家媒体难得一致地抨击罗斯 福实际是想搞独裁,就连一向支持新政的国会也充满了一片反对讨伐声,狂风暴雨般的抗议信更是接连不断寄往白宫,那些在新政中获得收益的人,无论大资本家还是平民百姓,很多都站到罗斯福对立面去了,后者实在没有想到,这次可真是捅了个马蜂窝,但罗斯福岂是常 人,他不为所动,坚信民众站在自己这边,他在3月9日的"炉边谈话"中,把矛头直接对准最高法院的&&&&官们,试图说明自己不是针对最高法院这一机构,而是那些保守派,想澄清他不要独裁仅仅是要维护新政的观点,并希望能够通过公众压力来制服对手。

也就在美国政治出现严重危机,很有可能倒向独裁的最关键时刻,帕里什这个小小的女工,把诉西岸旅馆案打到了最高法院,这就把九位&&&&官直接推到了斗争的最前沿。以休斯为首的&&&&官们,这时面临了一个两难的抉择,是判《最低工资法》违宪以维护最高法院的威信 ?还是选择退让以阻止罗斯福找到迈向独裁的借口?

最终,最高法院理智地选择了妥协,判帕里什胜诉,&&&&官们考虑到,如果宣布《最低工资法》违宪,那么罗斯福很有可能以维护新政为借口,积极寻求改革最高法院,不管怎么说,百日新政毕竟拯救了美国,罗斯福在美国不乏支持者,要是有人不能看到独裁的危害性,一 个劲跟着罗斯福跑,那美国的民主制度就真的彻底完蛋了,于是,最高法院就这样以战术上的失败换来了战略上的胜利,挫败了罗斯福改组最高法院的企图。

且慢,你不是说还有第三种选择吗?怎么&&&&官们没有找到?其实,你仔细想想&&&&官们判决的后果,就明白第三种选择在哪里了。判帕里什胜诉,意味着罗斯福新政的胜利,给那些陷于贫困的人们带来了面包,但同时,这一判决又在事实上驳斥了罗斯福说最高法院企图阻碍新政的观点,使后者的政治改革方案胎死腹中,维护了美国司法的独立性,就是说,美国人尽管有点"过河拆桥"的嫌疑,却得到了实惠,既拿到了面包,又保住了自由。

说到这里,你一定还记得我们曾经提到过的那个倒霉的魏玛共和国,它的那个建立在纸面上的民主制度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希特勒仅用手指轻轻捅了一下,整座精心构筑的大厦便轰然倒塌,连块砖头都没剩下。现在你已经看到,历史老人并没有特别厚待美国人,在那个混乱 、恐怖的时代,他们遇到了与德国人同样的问题:如何维持一个脆弱的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转?或者说,民主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德国人面对"面包"的诱惑,面对天堂般的美好前景,轻易相信了希特勒的承诺,忘记或有意忘记了还有"我干嘛要听你的"这个选择,不相信也不愿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只是期待尼采式的"超人"来解救他们,为他们承担所有的痛苦、困难和义务。

但美国人可不是这么考虑问题的,他们认识到,无论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多少美国人,无论罗斯福本人多么的英明、正确,也绝对不能把手中的权利交给他,自己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还记得成龙的回答吗?)。如果总统通过紧急时期国会所赋予他的权力任意影响 司法独立性,甚至是违背《权利法案》的立法初衷,那么无论这位总统是否出于善意,都会导致民主制度的崩塌,更何况,独裁制度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制约机制,即便罗斯福真的是想"为人民服务",也不能肯定他的后任就是个"明君",那些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拱手让出自 己权利的人,恰恰没有看到独裁的长远危害,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而非制度上,指望某个人的"恩赐"过活,这可不是美国人想要的,他们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国家里出现个希特勒。这种对专制制度的深刻认识,对自由权利的不懈维护,使得美国终于没有像德国一样走 向独裁。

我想,文章至此,答案已经浮出水面,清晰可见了,每个公民的自由权利,都是构成民主大厦的基石。如果一个民主制度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不能保证大家都有获得面包的平等机会,哪怕再有一千条理由,也将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民主的意义,正在于此。

来源:来源:一五一十部落
本文链接: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unicornblog/20801.html

延伸阅读

马克斯・韦伯:古代和中世纪的民主 

殷海光:民主与自由不是一件事

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 

2009年6月23日星期二

“小升初”黑幕

备份如下:非商业转载,请勿找茬

"小升初"黑幕

现在来曝"小升初"的黑幕,会不会有人说这是"马后炮"?坦率说,如果只为解决今年的问题,那是晚了。在一些大城市里,不知有多少孩子和家长已经度过了六神无主的五月和六月,即将迎来惊心动魄的七月,而这个最明丽的季节在不知所终的孩子那里和茫然无措的家长眼中,可谓暗无天日。更大的问题在于,如果有关部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社会各届没有同仇敌忾的共识,明年这一切仍将残忍地横亘在求学的孩子与家长面前,直至发展成撕裂社会的导火索。因为,一个显失公平、肮脏污秽、令人发指的"小升初"乱局已经将相当数量的孩子和家庭推向了颠狂失控的险地!      

   

    当然,也许有的家长已经远离这样的窘境;也许有的当事人已经将曾经的奔波与无助当作笑谈;也许你压根儿就没被这种事烦恼过;也许你从来就没有听闻过此类故事,没关系,耽误大家一点时间,请看看下面的一组镜头,看看就在离你不远的地方发生的一幕幕。



    镜头一、一母亲帮孩子择校,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到了可以交三万"资助办学费"的当口,喜孜孜正待交款,被告之还得有一个"推优"名额方可。问儿子是"推优"吗?儿子摇头并告诉妈妈"推优"早已定下,现在找人一切徒然。已经被折磨了数月的年轻妈妈恶向胆边生,携一菜刀径奔学校而去,孩子班主任见情形不对,早躲开八丈远。于是,家长"遇见"校长,放出若不给"推优"名额便你死我活的狠话。结果可想而知,孩子顺利交了钱上了学,但他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个机会是妈妈拿命搏来的。

   

    镜头二、某校门口,一群家长在等待消息,一位明知无望的脑外科医生咬牙切齿的发誓:这学校的老师或是这学校托来看病的人别落我手里,我治不好你我还治不残你!?都知道他这是泄愤的话,但,是什么让他置职业操守于不顾说出这等令人侧目和胆寒的话来?



    镜头三、六年级课堂下课铃响,老师稍许拖堂,一个十一岁的六年级男孩一边用课本摔打桌面,一边用常人难以启齿的脏话自言自语。全班同学都听得见,老师当然也听得真切,但无人制止,因为这是一个在不公平的"推优"中落选的孩子,他和他的家庭尝试了很多办法均无果而终,于是他选择了令人骇然的自暴自弃。据说这个十一岁男孩的眼睛可以无所顾忌地将学校的任何一位老师和同学盯得羞愧难当。我想这种眼神应该叫――仇恨!



    镜头四、我的同事在一圈明察暗访后暴露了身份,受访者放出话来,要断他一条腿!而我也在今天被讳莫如深的某校领导客气周到地"请"出校园!采访根本无法进行。



    上述情节因为隐去了部分信息,看来更像是编排的故事,但如果你看了我的同事们用绝大的勇气和智识记录了的一切,你就会发现我的文字是多么苍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将从明天上午八点半开始《聚焦"小升初"》!毫无疑问,这个系列报道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而其中的一些人还相当有权有势。随着更多的黑幕被揭开,有人甚至预言节目播出两天就会被喊停。我和我的同事们已经做了最悲壮的准备,要知道,我们很多同事的孩子马上就要面临"小升初"困境,此一曝光,中央电视台的子弟可能会最先遭殃,那我们靠什么才能坚持到最后一刻呢?



    此时正是深夜,夜色里讲黑幕倒是应景,但要不了几个小时天就会亮,而黑幕也终将大白于天下,让我们一起尝试汇集改变的力量。

2009年6月22日星期一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就展江辞职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倪邦文书记
公开信

倪邦文同志:
本人周泽,曾经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交过辞职报告,因展江教授的一再挽留并动员诸多师友劝阻,而本人又情感脆弱,故滞留中青院至今。
邦文同志,我比你早到中青院若干年,算是你的前辈了。虽然不很适应,数次准备离开,但为中青院服务了这么多年,对中青院还是有感情,有很深的感情,也有关心中青院前途和命运的道义责任。因此,现就最近媒体广泛关注的著名传媒学者、中青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教授辞职的事,专门跟你谈谈心(你要耐心听,我可能比你忙,而且忙的都是正事,都事关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
对在新闻业界和学界,以及在其他领域都享有较高声誉,你也认为在社会上"有比较高的威望"的展江教授,要求辞去中青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职务,你有什么想法呢?
我想,你对展江请辞,应该很开心吧?
你到中青院任职以来的种种作派,很多教职员工都感到无法理喻,难以接受。但很多人都只是心怀不满,而展江教授却公开对你进行过抵制。展江的《告老还师书》虽然没有提到你,但中青院的师生都知道,展江的请辞,主要是在对你入主中青院以来的作种种作法,表达不满和抗议。对这样一个人,你恐怕巴不得他从本校消失吧?!
对展江的请辞,你接受媒体采访时虽然也表示,他在学校是学术骨干,在社会上"有比较高的威望",你们"非常尊敬他",在"极力挽留",但你的表态分明让人感到很假!挽留展江,无疑是学校很多领导和老师的心愿,也是广大中青院新闻系学生的心愿。很多领导和老师,也包括新闻系的学生,确实在努力挽留展江。但这些却未必是你的心愿,也代表不了你。你关于"会尊重他的选择"的说法,谁都知道那言下之意:"他要走就走,我们不会留他,地球离了谁都转!"
是的,地球离了谁都转,但对于中青院这样一个稚嫩的高校,如果享有较高社会声望的教师,一个个渐次离去时,剩下的就是你这样的官僚自己转地球仪玩了。
邦文同志,你是否知道,像中青院这样一所根本没有什么资本可以吸引来著名学者和教授的高校,有著名学者存在,是多么的重要!?你是否知道,展江教授这样的著名学者,能够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长起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对于你这样习惯于玩人的官僚,特别对你这个组织部长出身的小官僚来说,可能只会考虑所使用的干部是不是自己的人,听不听话,任用一个人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好处和利益,而根本不会去考虑一个教授、一个著名学者对于高校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个并不年轻的教师,我到中青院执教的时间不算长,却也经历了褚平(现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兼秘书长)、陆士桢以及你三任书记的领导。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大家都很怀念褚平和陆士桢在任时的情景,而对你却不敢恭维。你要好好想一想啊,褚平、陆士桢和你,都是党的干部,大家对你们三人的评价,差异咋就那么大呢?是大家的评价不准确,还是你们之间在做人做官上,就那么不一样呢?
很多教师反映,通过学校前几届班子,特别是褚平、陆士桢两任领导,用了多年的时间,学院已经从机关风气中逐步改变过来,有了点高校的样子。但从你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担任党委书记以后,学校似乎又在走回老路上去了。
据很多老师反映,自你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职以来,学院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心在涣散,官本位在回潮,溜须拍马之风在滋长,教学科研环境在变坏。而这些变化,完全是你玩人的结果!
你到中青院后提拔了很多干部。据知情人反映,你提拔的这些干部,多半是要么会溜会拍,要么有人脉关系。
据了解,在2008年的中层干部聘任中,考核不合格(学校以前不合格的标准为不称职比例达到30%或基本称职及以下的达到50%)的人继续留在领导岗位上,更离谱的是有的原中层干部无论是部门内部还是部门之间以及综合测评中,基本称职及以下比例高达60%以上,同时不称职比例高达40%以上的人,换个部门继续当官。民意测验中,本部门不同意和弃权比例为100%,而部门不同意和弃权比例高达70%以上的人还能到重要岗位上工作。
除了提拔任命领导职务干部,你还违背中青院人事管理常例,提拔任命非领导职务干部,而以你提拔任命的某个非领导干部职务为标准,在学校里,无论是从学历、资历、岗位、业绩、表现、贡献等各方面来看,符合提拔任命条件的人比比皆是。
在干部聘任工作中,规则是不应不聘。而在这次干部聘任中,你无视规则,在干部报名竞聘之前,就一个个找人私下谈话,要这个报那个岗位,要那个报这个岗位。其中一位在原中层干部岗位上深受欢迎的干部,你竟然在一天之内,要求其变换三个竞聘岗位,直到最后受到这位干部斥责,才由其竞聘原岗位。而不少人没报名竞聘,最后仍受到了任命。
对你主导的学院领导班子在干部任命上的不公正,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而这也造成了受任命的干部与其他同志的矛盾,破坏了学校的和谐氛围。
"新世纪舆论监督研讨会"是由展江教授发起和组织的一个由新闻实务界和理论界,以及法学、社会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的、旨在推进中国舆论监督的年度盛会。这个会议至今持续召开多年,每年都以近年和当年国家高层有关精神为主题,确立具体议题。会议受到新闻实务和理论界,以及法学等其他相关领域的重视,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各界精英参加,社会也通过这个会议认知了中青院和中青院新闻系。应该说,这个会议给中青院老师提供了非常好的学术交流机会,也给中青院的广大同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对这个会议,中青院前两任书记褚平和陆士桢,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使会议能够连续多年召开。而你一到中青院,就试图阻挠这个会议的召开,虽经展江教授全力争取,2008年的"新世纪舆论监督研讨会"得以召开,但会期却成了一天在学校举行,作为以前历次会议重头的舆论监督个案研讨被迫移到校外、以其他名称进行。2009年是否还能继续,已经成为一大疑问。
不久前,展江教授赴哈佛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个教授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于他所在的学校来说,是一种荣誉。而你竟然决定成立"专案组"对其进行调查!这样的事发生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国,发生在中青院这样一个因为含有"青年"字样而本应更开放更开明的高校,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
倪邦文同志,你知道吗?高校不是官场,你的以上种种作派,对于成长中的中青院来说,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面对中青院今日的局面,你应该明白,你在中青院的任职已经失败了!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你其实并不适合做一个高校领导!对于一个高校来说,你这样的领导存在,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他的我们先不谈了,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如何将展江教授留在中青院吧。
虽然展江教授目前只是要求辞去系主任的职务,但可以预期的是,如果学校的环境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你还在中青院担任党委书记,展江教授离开中青院是迟早的事。
我们怎么办呢?
邦文同志,我想,作为中青院党委书记的你,应该跟我这个为学校服务的老师一样,对这个学校是有感情的,而且我认为你应该比我对中青院更有感情。毕竟,你来学校短短时间,就捷足先登,从学校弄了一套四居室的大房子,而我在中青院服务了这么多年,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跟你说住房问题,显得我有点俗气。展江教授在其《告老还师书》中直陈学校未解决我的住房困难作为原因之一致我可能离职离校并感到遗憾。对此,我自是心存感激。但基于我对中青院的感情和道义责任,面对展江教授请辞系主任并最终可能离开中青院的局面,我个人住房困难的解决实在算不上什么,尽管当年展江教授把我作为"人才"引进中青院时对我作了解决住房困难的承诺。
我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把展江教授留下来,如何帮助自己服务多年的中青院,把展江教授这样的柱石之才下来。
我有一个方案:你离开中青院,干别的去;我留下来,继续在中青院做教学工作。你看这如何?我想这是非常可行的。展江教授不是对学校不解决我的住房困难作为原因之一导致我想离职离校而感到遗憾吗?那我不要求学校解决住房困难了,也不要求离职离校了,不让展江教授遗憾了,为了让他留下来,不致使中青院失去展江教授这样的人才。光我留下来肯定还不行,还得你离开中青院才行,而且你离开更重要。
邦文同志,为了中青院的健康发展,为了改善中国高等教育的环境,我建议你立即辞去中青院党委书记的职务!这样,或许还能将展江教授这样的著名学者留下来,甚至还可能将更多的著名学者吸引到中青院来!
邦文同志,我相信你作为党培养多年的干部,一定明白,党的教育事业比你个人的职位和名利要重要得多!离开中青院吧,算我求你了,我估计也能代表中青院广大师生求你。中青院再也经不起你的折腾了!
言尽于此,盼邦文同志三思。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周 泽 副教授
2009年6月22日

(特别说明:以上与倪邦文同志的谈心,纯粹就事论事,无意冒犯任何人,包括倪邦文同志。如果邦文同志的有关行为涉及的同志因此受到了伤害,那你们也是无辜的,我为自己的伤害无辜向你们道歉。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来避免伤害无辜。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中青院前途和命运。如果我的所作所为得罪了谁,尽管我是无意的,我还是随时准备着接受他们的"报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b1fa00100e11i.html
 
 
邦文,男,1963年5月出生,浙江兰溪人,1985.7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
  学习简历
  1981年09月―1985年07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
  1985年09月―1988年07月,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1991年09月―1994年0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4年09月-2007年03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社会学学科博士后研究工作。
  任职简历
  1985年07月―1991年09月,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1994年07月,到团中央工作;
  2001年03月,任团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青联副秘书长兼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2005年01月,任团中央组织部部长
  2007年05月,任团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党委书记;
  2008年至今,担任共青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党委书记。
  倪邦文同志是团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是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
  理论成果:
  专著《自由者的梦寻――"现代评论派"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20世纪2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专著。
  《论加强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人民日报《大地》杂志,2008年21期。

2009年6月12日星期五

被河蟹的博客怎么讲文章同步到嘀咕来

众所周知,google的博客,msn的博客等等,很多人的博客可能都被和谐了,那么如果你在嘀咕的滴答设置了博客文章自动发送功能,由于和谐的原因,也无法同步到嘀咕来,下面有个简单的办法可以解决:
 

第一步:博客都提供RSS输出,所以,拿到你的RSS输出地址,到http://freemyfeed.com (这个也支持https的rss),通过它生成订阅使用的Feed

第二步:生成的feed也可以用GR订阅哈。在嘀咕利用滴答博客自动发送,订阅这个feed,ok啦

不过还得通过翻墙软件,才能看到你的文章,呵呵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关于居民住宅、汽车安装“绿坝-花季护航”绿色家居监控过滤摄像头的通知

关于居民住宅安装"绿坝-花季护航"绿色家居监控过滤摄像头的通知  
 

                                                工薪捕软[2010]1984号

有关单位:

        为构建绿色、健康、和谐的家居环境,避免家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毒害,工业核心西画部、忠仰文明办、裁整部按《政府采购法》有关要求,使用中央财政资金买断"绿坝-花季护航"绿色家居监控过滤摄像头(以下简称"'绿坝-花季护航'摄像头")产品一年使用权及相关服务,供全社会家庭免费安装使用。经综合测试和试点应用,该摄像头产品可有效捕捉不良语言和图像内容,已具备入户、入车预装条件。

        为进一步巩固整治社会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成果,坚持惩防结合,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推动社会风气,尤其是家庭风气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全国整治社会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的总体部署,现将居民住宅、汽车安装绿色监控过滤摄像头的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居民住宅、汽车出售时应预装'绿坝-花季护航'摄像头;进口汽车在国内销售前应预装'绿坝-花季护航'摄像头。 

        二、'绿坝-花季护航'摄像头应预装在住宅客厅及卧室、汽车驾驶室中,且在厨房和卫生间、汽车后备箱中作为备份安装。

  三、绿坝-花季护航'摄像头提供者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住宅建设企业和汽车生产企业开展预装相关工作。 

        四、房地产、汽车生产及销售企业应于2010年6月底完成"绿坝-花季护航"摄像头预装测试等相关工作,2010年7月1日后出厂和销售的住宅和汽车应预装"绿坝-花季护航"摄像头。

        五、房地产、汽车生产者和"绿坝-花季护航"摄像头提供者在2011年内应按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报送上月计算机销售数量、过滤软件预装数量及工作建议,自2012年起于每年2月底之前上报上一年度数据。

        六、安装范围包括一切公共场地及宾馆、饭店、公共交通工具等。不包括政府及行政单位办公场地、车辆等。

        七、对已有住房及汽车,在2010年底前由所在区居委会、村委会等集中申报安装。

         八、各宣传单位"绿坝-花季护航"摄像头宣传语统一为:"青少年朋友们,我们在看着你哦"

        九、各条解释权归工业核心西画部。

      对于逾期未预装、不按时安装、虚假安装和拒不安装的,工业核心西画部将责令其限期补报或改正,对屡教不改的,不排除采取被躲猫猫、精神病、俯卧撑等手段强制安装。 



                                                                                                                       二�一�年五月十九日

注:本文之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汉字、拼音、外文字母、单词、句子、图片、影像、录音,以及前述之各种任意组 合等等)完全是复制粘贴,……本人不对以上及本内容负任何责任及其他潜在责任与义务。请不要跨省追捕……

我反对

签名反对绿坝软件侵犯人权

 

同时,还有国人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总是期望搭便车,他人出头,然后藉此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方法看上去"巧妙",但由于这样想的人比较多,最终导致了所有人都被宰割的悲惨命运,中国在这样不堪的处境下生活,远点说上千年了,近点说,六十年来我们的生活不如意,受专制的毒荼和胁迫,因素固然,但自作孽的因素是不可否认的。互联网的诞生正在有效地改变我们每个人像马铃薯和像原子一样被切割的弱势局面,形成利益交集的表达方式比如签名,让我们的意见不再是散沙一盘,不再让我们的意见胎死腹中。复次,由于网络民意调查的门槛较低,参与费时不多,所以希望大家在风险较低的签名活动中多多参与,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也维护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为建设一个许多意见良性互动的平台而努力。

 

绿坝软件它如果只是完全的商业软件,他们用正当的商业方式去推广,我们完全赞成他们在市场中公平竞争。但问题在于开发绿坝的两个公司不仅军方(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和公安部(图像识别研究方面的机构)合作,而且还利用工信部来强行捆绑式垄断硬推其软件,以达到侵害公民自由浏览诸种信息的目的,从而帮助官方愚民做出卑鄙的贡献。更为切要的是,工信部与绿坝软件开发方是否有见不得人的经济分脏,必须要做出令民众信服的解释,因为所花4000多万元全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工信部为绿坝软件进行捆绑销售,大开绿灯,不惜发红头文件强硬推广,其间没有利益瓜葛,在一个政府机构几乎不受监督的社会里,连三岁小儿都不会相信。而且更为诡异的是,工信部向最高当轴内部汇报的时候,可能是以防止民众自由表达、自由浏览诉求来立项的(对外当然是用保护青少年的名义),但却是从中把所谓的国家利益行业化。这在当今各级政府机构中并不少见。

 

我粗略地对网上民意进行了一个统计,参加者起码有几十万人次以上,从各个网站反对的最低数额来看,均在80%以上,有的网站高达90%,这说明民众逐渐明白官方在对某一件事进行强买强卖的时候,其间最大猫腻就是伤害民众利益。下面是几家网站的调查,大家可以自行查阅参看。(1)新浪网民意调查。八成网友不愿安装绿坝上网软件。http://bxtz.newssc.org/system/2009/06/10/012015656.shtml。(2CKXX网站民意调查。90%以上的网友反对安装绿坝软件,90%以上的网友认为工信部花4170万元采购此软件来遍装新上市的每台电脑,是不值得的。http://ckxx.org.cn/vote/vote_14759/。(3)南方都市报民意调查。截至统计时止,在该网站参与调查者人数为1641人,反对安装绿坝的人数是1319名,占80%强,赞成安装的是322名,占20%弱。(4):四大门户网站民意调查显示:超八成网友"拒绝"绿坝。http://www.popwan.com/news/yejie/06112O3R009.html。(5):绿坝网上调查。93353人参加,79627人反对,占85.3%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9893935。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民意调查就完全准确地反应民意事实,但总的趋势是反对工信部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来强行捆绑销售,其官商勾结的嫌疑不能自解。

 

政府几十年来的作为,已经清醒地显示了,如果不实现他们自身利益(行业、官员等)最大化,某一政策哪怕再切合民意,他们都是没有积极性的。对于工信部而言,单是他们慷慨地拿出纳税人的血汗钱来为两个软件公司所开发的"绿坝软件"买单,这种打着关爱青少年的幌子(实在醉翁之意在于伤害公民自由浏览信息的权利)的过于热心的举措,令人起疑。他们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关爱青少年是假,限制成年人自由浏览信息,从而继续达致愚民统治才是真。即令不是借关爱青少年的幌子而伤害公民自由浏览的权利,以最近几年来伤害青少年儿童的案例,来看官方的处置态度,他们何尝真正关爱青少年?有种种新闻和旧闻证实,他们关心自己沆瀣一气的利益远甚他们挂在嘴边的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只是他们攫取自身利益的幌子。

 

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表达反对绿坝软件被工信部用权力强行销售的网站,名字叫"反绿坝花季护航"。http://www.lssw365.org/希望反对的朋友们去表达自己的意愿,以让有关方面知晓民意不可欺。这种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同时又维护了公共利益的举措,其参与的风险几乎为零,切望诸君不要错过表达自己意愿的良机。

 

下面附录一系列与绿坝软件有关的文章目录,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绿坝软件事件对我们生活的真正影响,每个个体切勿对此事等闲视之/

 

一:绿坝涉嫌抄袭美产同类过滤软件。http://software.solidot.org/article.pl?sid=09/06/11/051223&from=rss

二:反绿坝和反GFW的逻辑一致性。http://jiblog.jiruan.net/?p=1927

三:围观花季护航关键字。http://docs.google.com/Doc?docid=dczkbptk_0ffc2hvc9

四:绿坝资料小汇集。http://shizhao.org/2009/06/lvba/

五:绿坝-花季护航软件技术分析(不断更新中)。http://docs.google.com/Doc?id=afk7vnz54wt_12f8jzj9gw

六:某软件的流氓程度达到了令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极度震惊http://initiative.yo2.cn/archives/640704

七:网络过滤软件规定激怒中国网民。http://chinese.wsj.com/gb/20090610/chw092119.asp?source=channel

八:中共流氓过滤软件绿坝 高手全破解。http://huayezh.com/2009/06/469.htm

信报财经

按: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一日不解决,则前景堪忧。
 
 
买龙定买象? 2009-6-12 毕老林(
 
 
6月11日,周四。港股连升两天,好淡继续争持,全日低开高收,蓝筹股以下跌的占多数,地产股表现最差。

 

恒指低开,一度回落221点,市场对内地经济好转憧憬升温,大市转跌为升,不过内地股市午后回软,港股乏力再上。恒指收报18791点,微升5点或0.03%,成交缩至783.9亿元。国指升47点或0.4%,收报11080点。
6月期指收报18790点,升135点,低水大幅收窄至1点;7月期指收报18759点,升131点,低水32点。

 

内地股市下挫,上证综合指数收报2797点,跌18点或0.67%;沪深300指数收报2961点,跌27点或0.94%。

 

中国海关公布,5月份商品出口同比下降26.4%,表现比4月份下跌22.6%还要差,显示内地出口形势持续恶劣。另一方面,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7%,而今年首五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录得32.9%同比升幅,为2004年投资热潮以来最快的增长。

 

中国刺激经济主力落在扩大基建设施,私人企业投资和内需消费远远落后,意味出口萎缩的空间难以填补。大力催谷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短期可以治标,但长远难以治本。

 

大运尚剩1/4世纪?

 

老毕早前谈过,这是中国「由上而下」的固有经济结构,专家虽一再提点,但当局「意见接受,办法照旧」。这是否意味中国「前途有限」?以人口统计学预测经济趋势甚有心得的邓特(Harry Dent, The Great Depression Ahead一书作者)就认为,欠缺自由民主「由下而上」动力的中国,若不及早转型,很快便会被印度赶上。他认为,中国消费潮在2015至2020年将达到高峰,然后整个趋势向下滑落,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一孩政策」导致人口老化,问题将在2035年浮现。简言之,中国大运在四分一世纪后便告行完。

 

反观印度,由于人口增长趋升,正好赶得上2020年下一波全球荣景。印度国内消费潮将一直持续至2060年,届时印度人口也将赶过中国,成为第一人口大国。虽然邓特没有进一步推论,但从前文后理可见,经济增长既快、人口又年轻的印度,在二十多年后将逐步抛离人口老化的中国和美国。言下之意,印度岂非很快便会成为经济超级强国?

 

上月中印度国大党领导的执政联盟在大选中大获全胜,摆脱多年来对左翼政党的依靠,市场憧憬在政局稳定下,印度经济和企业改革将迈开大步、经济成就直逼中国。近日所见,「印度热」在投资市场再次升温。

 

不过,最关键是看2008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后,谁最有机会率先复苏、带领环球经济走到邓特所说的2020年下一波荣景。有趣的是,邓特认为这个国家必然是中国。老毕对人口统计学无从置喙,不过从投资角度考虑,到印度2060年「超中赶美」时,阁下几多岁?到了那天,目前最年轻的一批《信报》读者,睇怕都已七老八十。姑勿论趋势预测最终是否准确,眼前聚焦中国似是唯一正确之选(这点恐怕邓特本人亦难否定)。

 

只要想像一下,上世纪六十年代你已从趋势推论料到,中国在五十年后经济可跟美国并驾齐驱,你会有什么行动?Go China?不会罢!

 

中港消费股有可为

 

讲开消费,内需概念股虽受惠于国家推出政策鼓励消费,但跟主要国企和中资股比较,这个板块表现未见突出。

 

与欧美和亚洲发达国相比,中港两地消费股在整体股市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图一】,但内地消费却以每年双位数步伐增长。从图二可见,中国零售销货额从2007年起已超越日本这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原因是中国人均GDP过去十年激增三倍。然而,按照大摩资本国际指数(MSCI)行业比重分布,日本消费股(必需品与非必需品)比例高达25%,但内地和香港的比重分别只有6%和10%。以消费增长势头而论,昔日自诩为「日出之国」的东瀛,早就夕阳西下,而业务横跨中港两地、食正香港「M型社会」与内地中产�聚这个概念的企业,发展潜力和空间却非比寻常。

 

 

记性好的读者,对老毕在3月引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畅销书《M型社会》中提及的危机与商机,应该还有印象。本港中产人士收入今非昔比,以中产定位的市场,生意愈来愈难做,反而立足中下阶层的市场却大有可为。内地民众逐渐富起来,追求品味提升,跟香港正在走下坡的中产社群愈行愈近,中港消费者已合流而成一个庞大的新市场,从时装、食品、日用品到食肆,无一不能在这个「M型市场」拓展商机、大展拳脚。

 

「M型市场」空间广�,除小肥羊(968)、维达厕纸(331)、李宁(2331)等已打出名堂的企业,应该还潜伏着不少明日之星。

 

邓特的「人口论」,说的是许多年后的事,投资者却只争朝夕,与其到印度这个异域寻宝,何不就地取材,在中港两地的M型消费股中择优而买?

 

Palm跑赢苹果

 

乔布斯没有在苹果全开发者大会上出现,不过,苹果股价未见太大变动,上落都是1%左右,反而新版iPhone 3Gs减到99美元就几轰动,3G iPhone售价曾于2008年6月从399美元降至199美元,一年之后再减到99美元,不过,据闻苹果的利润未受影响,原因是显示器、记忆晶片、硬碟以及其他零件,在金融海啸之后,因为市场需求大减,因此零件价格不断下滑,苹果自然而然地成为受益者。

 

金融海啸间接津贴了新iPhone买家,同时帮助苹果攻城略地,苹果拥趸应该几开心,不过,偶像乔布斯休息半年还未能露面,只是声称有上班而已,颇令人担心,不过市场似乎接受了一个现实,就是没有乔布斯的苹果,依然值得追捧,苹果股价由今年1月初90美元,升至目前的140美元水平,升幅接近六成。

 

市场指苹果今次有心「抢烂市」,打击刚以199美元推出的 Palm Pre,一般以为新版 iPhone 订价149美元就足以力压对手,如今狠狠一减,不单止 Palm Pre 好大压力,其他智慧手机同样不好过,估计 iPhone的市场占有率将因此提高一倍。不过,Palm 的股价近半年劲过苹果好多,由1月初的3美元左右,升到13美元水平,升幅330%。买手机拣苹果无错,拣手机股票看来是另一种学问。

 

 

光说不练假把式

尖叫是远远不够的

滤霸

信产部的笑话级产品花季护翼---滤霸已经纷纷扰扰了好几天,许多人在留言里要求我说几句。那我就真说了,别又不高兴。

滤霸本身是一个非常二的产品,4000多万弄出这么个玩艺来,大概是我们政府部分被钱烧得心荒。它本质上是一个流氓软件,强制安装,至于花4000多万么?为什么私人产的流氓软件又便宜又强大,但是被称之为流氓软件。公家产的流氓软件又昂贵又白痴,但是就成了花季护翼了?而且,电脑是用户的私产,4000多万是纳税人的金钱,在别人私产里下蛆,烧纳税人的钱,这种事情做出来口水都能淹死人,当时是怎么决策的?找一个不是法盲的人参加决策就那么难?

这个生动的事例,我要专门提交给我的好朋友魔教教主。丫有一晚在时间国际对面的啤酒屋里,朝我喷了一晚上口水,宣扬部委已经完全精英化了。每个大员都通三四国英语,学历都是正牌硕士以上,而且还是海归。大家头脑清晰,反应灵活,判断准确,清廉奉公,对现实有相当程度的认知,并且有足够能力执行合理政策。滤霸当前,你让我怎么相信所谓的精英化?怎么相信决策层都是OK的,只是地方官员和执行层太蠢太自私?这么一个宝货,连物权法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政府采购层面都有大Bug,不知精在哪里,英在何处?

回到呼喊让我发言的网友,我想问一句:你们呢?除了敦促我之外,除了留言之外,你们自己做了点什么呢?

这个软件不是用来讨论的,它会安装在今后所有的机器上。这是一件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就在现实生活里,就在你们的面前。这不是遥远的巴东女,不是在天堂的谭卓,不是在龙宫里的李树芬。而是可能出现在你的机器,你父母的机器,你亲戚朋友机器上的一根肉中刺,喉中骨。对此,你们自己是否应该做点什么?还是觉得,和菜头已经发言了,OK,事情就算解决了,大家洗白了回家睡觉。讨论,声浪,不会解决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就在这一刻,滤霸正在被安装到无数台电脑上,你的书房、你的卧室上,你的日记里、硬盘上,正在被安装监控摄像头。而你应该做的,仅只是到我这里赞一声?一起吐泡唾沫?

数亿网民,每天抵达我这里的,不过1万5千人。算上次级传播,能影响到的不过几十万人。加上整个Blog圈,所有的讨论,不过能让数百万人知道这件事有点不妥。剩下的几亿人呢?坚信这是用于保护儿童的公众呢?他们知道么?

如果你们觉得这件事情不对,也不想让自己的机器,自己家人朋友的机器安装上这种产品,难道就靠找所谓的"著名ID"或者"意见领袖"说一声就好了?你们自己的责任呢?你们来此留言的相同欲望,为什么不作用在你们自己身上?

你可以在MSN、QQ上告诉你的朋友,你可以在Blog里谈你的看法,你可以在饭局上和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你可以在网上找到破解程序,从你自己的机器上开始,一台台解救电脑。你可以分发免疫补丁程序,锁定你的注册表,把滤霸拒之门外。你可以去电脑一条街自己攒机,坚决不用制造商预装了滤霸的品牌机。。。。。。。你可以有许多实际行动,你的行动可以改变你以及你周围人的境遇。这种行动完全在法度之内,你没有任何安全上的风险,而且你也知道它是正确的事情。

那么,你做了没有?除了在我这里尖叫,你做了点什么了没有?除了宣泄你廉价的不满和愤怒,你弯腰俯下身去用手摸了一下现实生活了没有?所有Blogger加起来写文章的价值,不如你彻底卸载一个滤霸的价值高---因为,那是一件实际的事,而不是随风飘散的叫嚷声。只有你自己,能做你生活的护航者,做你家人朋友的护航者。而不是几个Blogger,几篇网文。

告诉我,你做了什么?

2009年6月8日星期一

因文获罪者,实乃社会之耻

野百合花

作者:王实味


                 前记

  在河边独步时,一位同志脚上的旧式棉鞋,使我又想起了曾穿过这种棉鞋的李芬同志――我所最敬爱的生平第一个朋友。
  想起她,心脏照例震动一下,照例我觉到血液循环得更有力。
  李芬同志是北大一九二六年级文预科学生,同年入党,一九二八年春牺牲于她的故乡――湖南宝庆。她的死不是由于被捕,而是被她的亲伯父缚送给当地驻军的。这说明旧中国的代表者是如何残忍。同时,在赴死之前,她曾把所有的三套衬衣裤都穿在身上,用针线上下密密缝在一起。因为,当时宝庆青年女共产党员被捕枪决后,常由军队纵使流氓去奸尸!这又说明着旧中国是怎样一个血腥,丑恶,肮脏,黑暗的社会!从听到她的噩耗时起,我的血管里便一直燃烧着最猛烈的热爱与毒恨。每一想到她,我眼前便浮出她那圣洁的女殉道者的影子,穿着三套密密缝在一起的衬衣裤,由自己的亲伯父缚送去从容就义!每一想到她,我便心脏震动,血液循环得更有力(在这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中,提到这样的故事,似乎不太和谐,但当前的现实――请闭上眼睛想一想罢,每一分钟都有我们亲爱的同志在血泊中倒下――似乎与这气象也不太和谐)!
  为了民族利益,我们并不愿再算阶级仇恨的旧账。我们是真正大公无私的。我们甚至尽一切力量拖曳着旧中国的代表者同我们一路走向光明。可是,在拖曳的过程中,旧中国的肮脏污秽也就沾染了我们自己,散布细菌,传染疾病。
  我曾不止十次二十次地从李芬同志的影子汲取力量,生活的力量和战斗的力量。这次偶然想到她,使我决心要写一些杂文。野百合花就是他们的总标题。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这种花是延安山野间最美丽的野花,用以献给那圣洁的影子;其次,据说这花与一般百合花同样有着鳞状球茎,吃起来味虽略带苦涩,不似一般百合花那样香甜可口,但却有更大的药用价值――未知确否。

            一、我们生活里缺少什么?

  延安青年近来似乎生活得有些不起劲,而且似乎肚子里装得有不舒服。
  为什么呢?我们生活里缺少什么呢?有人会回答说:我们营养不良,我们缺少维他命,所以……另有人会回答说:延安男女的比例是"十八比一",许多青年找不到爱人,所以……还有人会回答说:延安生活太单调,太枯燥,缺少娱乐,所以……
  这些回答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吃得好一点,要有异性配偶,要生活得有趣,这些都是天经地义。但谁也不能不承认:延安的青年,都是抱定牺牲精神来从事革命,并不是来追求食色的满足和生活的快乐。说他们不起劲,甚至肚子里装着不舒服,就是为了这些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我不敢轻于同意。
  那么,我们生活里到底缺些什么呢?下面一段谈话可能透露一些消息。
  新年假期中,一天晚上从友人处归来。昏黑里,前面有两个青年女同志在低声而兴奋地谈着话。我们相距丈多远,我放轻脚步凝神谛听着:
  "……动不动就说人家小资产阶级平均主义;其实,他自己倒真有点特殊主义。事事都只顾自己特殊化,对下面同志,身体好也罢,坏也罢,病也罢,死也罢,差不多漠不关心!"
  "哼,到处乌鸦一般黑,我们底××同志还不也是这样!"
  "说得好听!阶级友爱呀,什么呀――屁!好像连人对人的同情心都没有!平常见人装得笑嘻嘻,其实是皮笑肉不笑,肉笑心不笑。稍不如意,就瞪起眼睛,搭出首长架子来训人。"
  "大头子是这样,小头子也是这样。我们的科长,×××,对上是毕恭毕敬的,对我们,却是神气活现,好几次同志病了,他连看都不伸头看一下。可是,一次老鹰抓了他一只小鸡,你看他多么关心这件大事呀!以后每次看见老鹰飞来,他都嚎嚎地叫,扔土块去打它――自私自利的家伙!"
  沉默了一下。我一方面佩服这位女同志口齿尖利,一方面惘然如有所失。
  "害病的同志真太多了,想起来叫人难过。其实,害病,倒并不希望那类人来看你。他只能给你添难受。他的声音、表情、态度,都不使你感觉他对你有什么关怀、爱护。"
  "我两年来换了三四个工作机关,那些首长以及科长、主任之类,真正关心干部爱护干部的,实在太少了。"
  "是呀,一点也不错!他对别人没有一点爱,别人自然也一点不爱他,要是做群众工作,非垮台不可……"
  她们还继续低声兴奋地谈着。因为要分路,我就只听到这里为止,这段谈话也许有偏颇,有夸张,其中的"形象"也许没有太大的普遍性;但我们决不能否认它有镜子的作用。
  我们生活里到底缺少什么呢?镜子里看罢。

               二、碰《碰壁》

  在本报《青年之页》第十二期上,读到一位同志底标题为《碰壁》的文章,不禁有感。
  先抄两段原文:

    "新从大后方来的一位中年朋友,看到延安青年忍不住些微拂意的事,
  牢骚满腹,到处发泄的情形,深不以为然地说:'这算得什么!我们在外
  面不知碰了多少壁,受了多少气……'
    "他的话是对的。延安虽也有着令人生气的'脸色',和一些不能尽
  如人意的事物;可是在一个碰壁多少次,尝够人生冷暖的人看来,却是微
  乎其微,算不得什么的。至于在入世未深的青年,尤其是学生出身的,那
  就迥乎不同了。家庭和学校哺乳他们成人,爱和热向他们细语着人生,教
  他们描摹单纯和美丽的憧憬;现实的丑恶和冷淡于他们是陌生的,无怪乎
  他们一遇到小小的风浪就要叫嚷,感到从来未有过的不安。"

  我不知道作者这位"中年朋友"是怎样的一个人。但我认为他底这种知足者常乐的人生哲学,不但不是"对的",而是有害的。青年是可贵,在于他们纯洁,敏感,热情,勇敢,他们充满着生命底新锐的力。别人没有感觉的黑暗,他们先感觉;别人没有看到的肮脏,他们先看到;别人不愿说不敢说的话,他们大胆地说。因此,他们意见多一些,但不见得就是"牢骚";他们的话或许说得不够四平八稳,但也不见得就是"叫嚷"。我们应该从这些所谓"牢骚"、"叫嚷"和"不安"的现象里,去探求那产生这些现象的问题底本质,合理地(注意:合理地!青年不见得总是"盲目的叫嚣")消除这些现象底根源。说延安比"外面"好得多,教导青年不发"牢骚";说延安的黑暗方面只是"些微拂意的事","算不得什么",这些丝毫不能解决问题。是的,延安比"外面"好得多,但延安可能而且必须更好一点。
  当然,青年常表现不冷静,不沉着。这似乎是《碰壁》作者的主题。但青年如果真个个都是"少年老成"起来,那世界该有多么寂寞呀!其实,延安青年已经够老成了,前文所引那两位女同志底"牢骚",便是在昏黑中用低沉的声音发出的。我们不但不应该讨厌这种"牢骚",而且应该把它当作镜子照一照自己。
  说延安"学生出身"的青年是"家庭和学校哺乳他们成人,爱和热向他们细语着人生……"我认为这多少有些主观主义。延安青年虽然绝大多数是"学生出身","人世未深",没有"尝够人生冷暖",但他们也绝大多数是从各种不同的痛苦斗争道路走到延安来的,过去的生活不见得有那样多的"爱和热";相反,他们倒是懂得了"恨和冷",才到革命阵营里来追求"爱和热"的。依《碰壁》作者底看法,仿佛延安青年都是娇生惯养,或许因为没有糖果吃就发起"牢骚"来。至于"丑恶和冷淡",对于他们也并不是"陌生";正因为认识了"丑恶和冷淡",他们才到延安来追求"美丽和温暖",他们才看到延安的"丑恶和冷淡"而"忍不住"要发"牢骚",以期引起大家注意,把这"丑恶和冷淡"减至最小限度。
  一九三八年冬天,我们党曾大规模检查工作,当时党中央号召同志们要"议论纷纷","意见不管正确不正确都尽管提",我希望这样的大检查再来一次,听听一般下层青年底"牢骚"。这对我们底工作一定有很大的好处。

        三、"必然性""天塌不下来"与"小事情"

  "我们的阵营存在于暗黑的旧社会,因此其中也有黑暗,这是有必然性的。"对呀,这是"马克思主义"。然而,这只是半截马克思主义,还有更重要的后半截,却被"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大师们"忘记了。这后半截应该是:在认识这必然性以后,我们就须要以战斗的布尔什维克能动性,去防止黑暗底产生,消减黑暗底滋长,最大限度地发挥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要想在今天,把我们阵营里一切黑暗消灭净尽,这是不可能的;但把黑暗消减至最小限度,却不但可能,而且必要。可是,"大师"们不惟不曾强调这一点,而且很少提到这一点。他们只指出"必然性"就睡觉去了。
  其实,不仅睡觉而已。在"必然性"底借口之下,"大师"们对自己已很宽容了。他们在睡梦中对自己温情地说:同志,你也是从旧社会里出来的呀,你灵魂中有一点小小黑暗,那是必然的事,别脸红罢。
  于是,我们在那儿间接助长黑暗,甚至直接制造黑暗!
  在"必然性"底"理论"之后,有一种"民族形式"的"理论"叫做"天塌不下来"。是的,天是不会塌下来的。可是,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是否因为"天塌不下来"就不受损失呢?这一层,"大师"们底脑子绝少想到甚至从未想到。如果让这"必然性""必然"地发展下去,则天――革命事业的天――是"必然"要塌下来的。别那么安心罢。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种叫"小事情"的"理论"。你批评他,他说你不应该注意"小事情"。有的"大师"甚至说,"妈底个×,女同志好注意小事情,现在男同志也好注意小事情!"是呀,在延安,大概不会出什么叛党叛国的大事情的,但每个人做人行事的小事情,却有的在那儿帮助光明,有的在那儿帮助黑暗Q而"大人物"生活中的"小事情",更是以在人们心里或是唤起温暖,或是引起寂寞。

             四、平均主义与等级制度

  听说,曾有某同志用与这同样的题目,在他本机关底墙报上写文章,结果被该机关"首长"批评打击,致陷于半狂状态。我希望这是传闻失实。但连稚弱的小鬼都确凿曾有疯狂的,则大人之疯狂,恐怕也不是不会有的事。虽然我也自觉神经不像有些人那么"健康",但自信还有着足够的生命力,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致陷于疯狂。所以,敢继某同志之后,也来谈平均主义与等级制度。
  共产主义不是平均主义(而且我们今天也不是在进行共产主义革命),这不须要我来做八股,因为,我敢保证,没有半个伙夫(我不敢写"炊事员同志",因为我觉得这有些讽刺画意味;但与他们谈话时,我的理性和良心却叫我永远以最温和语调称呼他们"炊事员同志"――多么可怜的一点温暖呵!)会妄想与"首长"过同样的生活。谈到等级制度,问题就稍微麻烦一点。
  一种人说:我们延安并没有等级制度;这不合事实,因为它实际存在着。另一种人说:是的,我们有等级制度,但它是合理的。这就须要大家用脑子想一想。
  说等级制度是合理的人,大约有以下几种道理:(一)根据"各尽所能,各取所值"的原则,负责任更大的人应该多享受一点;(二)三三制政府不久就要实行薪给制,待遇自然有等差;(三)苏联也有等级制。
  这些理由,我认为都有商量余地。关于一,我们今天还在艰难困苦的革命过程中,大家都是拖着困惫的躯体支撑着煎熬,许许多多人都失去了最可宝贵的健康,因此无论谁,似乎都还谈不到"取值"和"享受";相反,负责任更大的人,倒更应该表现与下层同甘苦(这倒是真正应该发扬的民族美德)的精神,使下层对他有衷心的爱,这才能产生真正的铁一般的团结。当然,对于那些健康上需要特殊优待的重要负责者,予以特殊的优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一般负轻重要责任者,也可略予优待。关于二,三三制政府的薪给制,也不应有太大的等差;对非党人员可稍优待,党员还是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感动更多的党外人士来与我们合作。关于三,恕我冒昧,我请这种"言必称希腊"的"大师"闭嘴。
  我并非平均主义者,但衣分三色,食分五等,却实在不见得必要与合理――尤其是在衣服问题上(笔者自己是所谓"干部服小厨房"阶层,葡萄并不酸),一切应该依合理与必要的原则来解决。如果一方面害病的同志喝不到一口面汤,青年学生一天只得到两餐稀粥(在问到是否吃得饱的时候,党员还得起模范作用回答:吃得饱!)另一方面有些颇为健康的"大人物",作非常不必要不合理的"享受",以致下对上感觉他们是异类,对他们不惟没有爱,而且――这是叫人想来不能不有些"不安"的。
  老是讲"爱",讲"温暖",也许是"小资产阶级感情作用"吧?听候批判。
 
http://mahoo.cc/EBook/Book/2003new/da/w/wangshiwei/index.html

最困难时刻过去了吗?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2009年是最困难时刻嘛?
 
到3月份我国就发放了4万亿的贷款,超过08年一年新增贷款量。问题是现在半年过去了,下半年外需(居然创造这么个新词?)不回复,2010年怎么办?
 
在极权国家通缩出现的可能性较小,相反通胀出现的可能性极大。
 
那么外贸死掉,还要保证GDP的情况下,政府有没有可能大面积开始加薪行动呢?
 
到目前为止,没看到有经济学家比较好的说过这方面的问题,奇怪?
 
记得小时候八几年父母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涨工资,这个趋势似乎到了2001年后才停止的,随着扩大内需要求的提升,会不会再次出现大范围涨薪的情况呢?
 
 

青年必读书目之一

按:说是青年必读数目之一是因为你想知道你的国家决策是怎么运作的吗?你想知道你以前所敬仰的人他们都是怎么工作的吗?你想知道你的国家的政府是什么样子的吗? 读吧。读了你可能还不很清楚,但是不读你肯定不知道。这本书回答了我一个缠绕很久的问题:这个国家的政策到底谁说了算?
 
《改革历程》全书PDF及原版录音下载
 
 
无法打开网页的请翻墙,或者使用www.google.tw搜索下载吧。

2009年6月7日星期日

这期爱枣报实在太经典了

来自"爱枣报"的最新文章

爱枣报,十篇新闻十分钟

为所有的死者感到的愧疚[枣读:135期]

Sat, 06 Jun 2009 08:04:39 +0800

"专制制度下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哑子,一种是骗子。我看今天的中国就是少数骗子在统治多数哑子。"

                                                                                                                                                           ——王亚南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这是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黑羊》。在一个偷盗、抢劫、一切卑鄙言行都被视为合理的国家,在一个丧失了伦理道德的国家,保护自己尊严不受践踏得人,就会像那卡尔维诺小说里的好人一样,很快就会饿死,虽然他诚实。

约翰.伯格说:"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选择和行为的权力,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这也是唯一的原因——所有过去的艺术,就是一个政治问题。"当整个中国变成一个巨大局域网的今天,我们回头看看,我们的问题,一直就是过去的问题,人性的尊严和人间的正义一直遭受着政治的践踏。弹脑门、正龙拍虎、躲猫猫、俯卧撑、杨佳袭警、玉娇刺官、70码,在中国所有的事件最后都只是一个孤零零的词语,这个词语曾经带领我们经历一阵短暂性的狂欢,然后迅速被我们遗忘。为了那个诚实的人不用在饿死,我们尝试梳理心中的记忆,即使很笨拙,很浅薄,很微不足道,但是在一个怨气冲天搔首弄姿的,每个人摆着廉价的POSE的时代,我们还是愿意做出我们的尝试。选择回望,��为了更好的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轰鸣。

1937年,一个瘦瘦弱弱的文学青年应范文澜之邀奔赴延安的时候怎么都不会想到等待自己的会是一场灾难,他只是像当时大多数才华出众的大学生一样怀着对圣地美好的梦想,因为不满国民党当局而奔赴心中的理想,在1925年发发表书信体小说《休息》中表示:"我们青年的使命就是要用我们的力去捣毁一切黑暗的渊窟,用我们的热血去浇灭一切罪恶的魔火,拯救砧危的祖国,改造龌龊的社会,乃是我们应有的唯一的目标与责任。"

在延安,他专门从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原著的工作。四年间单独或与人合作共译出近二百万字的理论书稿。算得上正统的党内理论家吧。

他叫王实味。1942年3月因为想到了曾经的同学兼同志李芬,他称之为"圣洁的影子"——李芬1928年被捕,在赴死之前,为了防止当时常常发生的流氓奸尸,她将所有的三套衬衣裤都穿在身上,用针线上下密密缝在一起。——写下了一组杂文《野百合花》

在这组杂文里面批评等级制度,批评革命圣地缺乏爱与温暖,批评圣地载歌载舞的升平气象,多少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就是为了寻求"美丽与温暖",所以对"丑恶与冷淡""忍不住"要"发牢骚"。据说,当时王震看到以后,破口大骂,"前方的同志为党为全国人民流血牺牲,你们(指王实味)在后方吃饱饭骂党!"同时遭到点名批评的还有丁玲。

由此开始了一场针对王实味暴风骤雨的批判,很快,由于党的高层介入,这场批判也变成了整个延安的文艺整风运动,王实味被迫不停的自我检查,承认自己 "有浓厚的虚无主义倾向","小资产阶级病态的忧郁性"和"极端顽强的自以为是",并说自己"神经确实有些异状"。像瞿秋白,陈独秀一样,这也是敏感而又天真的人,即使在山雨欲来的批判大会中,他还执着于他的人性论,说"斯大林人性不可爱",苏联清党时"斯大林不知造成了多少罪恶"?"斯大林的性情太粗暴了"。

1946年春,社会部部长康生批准处死王实味,没有起诉、没有审判、没有上诉和裁定。当时国民党胡宗南部已经围剿过来,为了节省子弹,王实味被从后砍头,尸体丢在了一口枯井之中。

大概所有曾经批斗过王实味的人,都不会想到,再过十几年,同样的屎盆子会扣到自己的头上。王实味惨死的悲剧开启了上个世纪下半页中国最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文革"。

捷克当代作家赫拉巴尔在《传记体三部曲之新生活》一书中,借妻子的眼看到,虽然二战刚刚过去,孩子们已经开始玩打仗、埋人、集中营的游戏,父母都无动于衷,只有站在旁边的作家,痛不欲生,"杞人忧天"。

在国内和赫拉巴尔一样,不愿意遗忘过去,不愿意对之漠然以对的,有杨显惠和冯骥才先生。杨显惠先生的《定西孤儿院纪事》,在去年荣登各大读书榜的榜首。他的旧作《告别夹边沟》今年也在三联书店再版。其实,在他之前,另外一位天津人——冯骥才先生就写过同类只不过反映的时期不同的书——《一百个人的十年》。只不过当时没有网络,此书的流传不如《定西孤儿院纪事》广。

《一百个人的十年》一书的作者"试图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的真相。"除了隐去地名、人名外,作者"但对他们的口述照实记录,不做任何演染和虚构。"出版的书里,只记录了24个人的遭遇,之后就不再有下文。冯先生自己就说过"可惜它生不逢时,在发表后一段不愉快的日子里,被舆论界微妙而难解地冷淡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或者他只是在积蓄力量。"我没权利放弃这使命!"希望冯先生的这个誓言能够有条件履行。

冯的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荒谬又残酷的事实。14岁被打成特务;因为父亲成为右派而与他断绝关系;8岁成为死刑陪绑者;阖家寻死而亲手杀死父亲;变着法子整人的种种……过去我们更多关注那十年期间死去的文化名人,或者那十年造成的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破坏,而这本书中记录的是普通人肉体和精神所受的摧残,唯其为普通人,也更普遍。那样的乱世,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其中唯一一个"安然无恙"度过的,只是因为他"天天打磨自己的性格棱角,恨不得把自己藏在自己的影子里。"——这样的活着,又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读冯先生此书,不禁在心里一遍一遍问:一个号称礼义之邦的、曾经高度文明的、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为什么,会在这十年里,变得如此疯狂?那些温良谦恭的人,为什么会变得跟魔鬼一样,折磨别人,同样被别人折磨?

也许并不是从这十年开始的。胡奇光先生的《中国文祸史》里提到的文祸伊始直到清朝达到高峰,真正因为"犯禁"而锒铛入狱的并不多,大部分不过是源于争权夺利。有位口述者就说过"别嘛事都说是'四人帮',社会上要是没那一群一群的,光是'四人帮'能造那么大的孽!"

也许是由于人的天性中是有恶的因子吧,只要遇到合适的温度,它们就会萌发,疯狂地生长。

但可怕的并不是这恶。如果是在正常的岁月,这恶会受道德、法律的束缚,人们知道是非曲直,便有羞耻心、良心。多数的恶不过是潜意识,不具大的破坏性。而当这恶被披上神圣的外衣,当为非作歹被歌颂成为英雄行为,它们就会彻底挣脱束缚,肆无忌惮地发泄出来。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灾难便是巨大的。想要关掉,恐怕连始作俑者也是无能为力,追悔莫及的。

那么,这样群魔乱舞的世道,还会不会卷土重来?

1918年底,一战结束。人们沉浸在和平的喜悦中。而茨威格却从之后的生活中看到了不祥的阴影。十几年后,战争再一次爆发,其规模和破坏性,远远超过前一次。

在冯先生的书里,也有好几位口述者说过这样的话:"前两年我不再担心中国再有发生文革的可能,现在不了。样板戏又唱起来了,毛主席又被尊为神了,《金光大道》的作者也要'讨个公道'了……当历史的曲直不分,就有返回来重演一遍的可能。"

在后记里,冯先生写道:

"中国要想真正的进步,必须永远不丢掉文革这个历史怪物和政治怪物,正视它、反省它、唾弃它。

尽管文革被政治处死,它的幽灵犹存未泯。只要产生文革的土壤未被铲除,谁也无法保证文革永不再来。作为权力生命的文革已经消亡,但作为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文革依旧顽强地活着;文革的影响有多久,它再生的危险就有多久,历史的重复决不会采用同一形式。监视它以任何形式的再现,只能依靠从中觉醒的人民。在历史前进的进程中,觉醒和成熟的人民与之同步。"

而我们现在的反思,却还远远不够。

学会记住,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在种种迷人眼的、冠冕堂皇的、大义凛然的悬床中,拨开重重迷雾,看到真实。

如今的日子 

更显得虚弱和怯懦 

它就象一个 

不久刚受过侮辱和折磨的人 

你看它走在街上躲躲闪闪 

它或许永远也不会忘掉 

一个好端端的白天 

是怎样在日落的时候 

被一只伸过来的大手 

凶狠地抓住头发拽走 

如今的日子 

更显得虚弱和怯懦 

它同街上的 

那剽悍而有灵活的寒冷 

形成鲜明的对照 

你看寒冷在人群中 

是多么肆无忌惮 

而你呢?即使你所碰到的风 

并不是什么强有力的对手 

看样子你也会被它一拳击倒 

                         ——芒克《如今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整个中国的网络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局域网,二十年过去咯,时间的风沙侵蚀了地形地貌,人的面貌也变得面目全非,愚蠢却一如既往。

本文由了了和乐在心中共同撰写。

 

2009年6月4日星期四

2767.24

今天上证指数收于   2767.24

2009年6月3日星期三

2009年6月4日

命题作文:贰十年我10岁
 
那年我只有10岁,好像上四年级吧。在记忆中,就是感觉学校一下子放假了,不用上课了,很高兴。不过大人那里也不让我们去,只能在大院里面玩。那个5月份天气好像也很热,晚上和父母一起遛弯,走在现在德外的马路上。那个时候八达岭高速还没有修,不过那条马路也很宽了,属于双向4车道吧,不过每天过得车不算多,尤其那个时候好像更没什么车进出。步行到北沙滩农机院的时候,就能看到很多人在围观,据说是大学生在执勤,不让军车通过。每天的电视里面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就记得白天没事儿就看新闻,看到所谓的暴徒袭击啊等等,烧死人什么的。记得那个时候也问过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国旗上最大的星星不是代表人民呢,不是人民是主人嘛等等,但是从大人那里没有得到什么。
 
回首二十年,我很庆幸,自己并没有放弃思考和怀疑,虽然经历了整套的愚民教育,虽然高中时候的自己也是这么的相信过这些,但是居然,竟然逐步的摆脱了桎梏。
 
我想说,如果我在那个时候,也恰巧在北京的话,也许我也会出现在那里。至少,我没有忘记你们做的,今天,我要对你们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留下了你们的声音和你们的行动,他永远定格于历史中,不容抹杀和遗忘,终有一天,历史由人民书写。

休博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博客自6月3日至6月6日停博维护。朋友们,回见!

2009年6月2日星期二

饥饿

梁文道:绝食 二十年



二十年前的五月十三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举起了一条白布幅,在芸芸标语之中格外显眼,因为它宣告学生们的绝食行动开始了。那条横幅上写着:「妈妈,我饿但是我吃不下」。为甚 肚子饿了却要绝食?在甚 样的情况底下,一个人才会饿到连东西都吃不下的地步呢?




去年,英国艺术家史提夫.麦昆(Steve McQueen)交出的第一部电影《饥饿》(Hunger),籍着现代史上其中一场最著名的绝食行动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令人痛切的答案。




1980
年,先是七名爱尔兰共和军在狱中绝食53天,震撼了不少英国人。第二年,他们卷土重来,其中还包括了在绝食当中被选为「北爱共和国议员」的著名领袖山德斯(Bobby Sands)。这一回,他们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几个世人心目中的「恐怖分子」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量,任由身体衰败溃烂,极有视死如归的气魄。渐渐地,有人开始同情这批「壮士」,回头反省自己一向坚持的意识形态。也许,我们应该让北爱尔兰独立?很多英国人犹豫地呢喃。行动在媒体的报道中变成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与绝食者的对决,日子拖得愈久,戴卓尔夫人就愈尴尬,国际上同情爱尔兰独立运动的人就愈多。一向以强硬著称的戴卓尔夫人拒不让步,于是绝食者开始逐一死去,山德斯死在第66天,最后一个甚至捱了71天。




这个结果惊动全球,「恐怖分子」以肉身把自己转化成「烈士」。在爱尔兰人的心目中,山德斯等人的形象更被抬高到了圣人的层次,激发起更强烈的民族情绪。十万人出席山德斯的葬礼,更多人加入到爱尔兰独立运动的行列,促使「新芬党」成为北爱的主流政治力量。今日回顾,尽管戴卓尔夫人当时看起来是胜利者;但到了最后,赢的却是山德斯等人。




史提夫.麦昆的《饥饿》可能是史上第一部真正让人感受到甚 叫做绝食的电影。他用大量的长镜头对准绝食者的身体,不止让观众看到他们的瘦骨,还让人看到他们皮肤的变色。山德斯十分明白,绝食就是把战场拉到自己的身体上头──这是最后的战场,也是最神圣的战场;他不穿狱方提供的囚衣,赤裸身体,任由毛发滋长。囚室的环境本来就很脏了,他还要刻意把屎尿留在墙壁和通道。隔着银幕,我们彷佛都还闻得到那股恶臭。最骇人的,是他逐渐溃烂的身体,脓血由创口流出,在床单上染印出一片赤黑。




绝食者的身体是腐朽的,但他的精神却净化了。他把强权引进自己的体内,用每一寸毛孔每一具器官去和它作战。为甚 吃不下?那是因为真正能满足他的是食物以外的东西,完全超出了单纯的物质层面。他抗拒人的本能,否定动物求生的天性,于是他就彻底变成历史传说中的那种人了。那种人(或者说是人的理型)不止是动物,他的目标远远大于生存。山德斯愈是往这个方向迈进,他的对手就愈朝动物那一端退化。他的身子脏了臭了,但比他更脏更臭的却是那衣冠楚楚的强权。




难怪史提夫.麦昆要用大量的篇幅去拍狱方洗刷监狱的场面。因为强权比谁都知道,虽然那些秽物看起来像是死者的残余,其实却是他们流出来的;他们怎能容忍自己的丑恶呢?强权是不能照镜子的。




所以,二十年后的今天,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广场。